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张亚林
“只要能为村里多办点实事,垫钱、受累都值!”在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,村支书胡栋梁一边整理着养牛场盘活方案,一边笑着说道。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“新农人”,自2024年8月接任村支书以来,用真金白银的投入、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曾经信访不断、班子涣散的村子焕发了新活力。
归乡:从“生意人”到“村里人”,情怀是最初的驱动力
2017年,在外做了7年工业炉销售的胡栋梁,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,带着积攒的经验与积蓄回到了家乡。“在外跑业务时,总想起村里的土路、老人期盼的眼神,就想着回来能为家乡做点啥。”彼时的他,虽未踏入村务工作,却已将“为村里做事”的念头埋进了心里。
回乡后,胡栋梁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先从熟悉的领域做起——接手并创办“栋梁花生合作社”。他租下村里的耕地,建起仓库与加工车间,引进花生米分级筛选设备,一头连着农户的田间地头,一头对接山东青岛、乳山等地的出口企业,将村里的花生、小麦加工后销往日本、俄罗斯、韩国等国家。短短几年,合作社从最初的“小作坊”,发展成累计投入370余万元的农产品加工点,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,更让他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在经营合作社的同时,他开始主动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。2018年,村里建文艺大舞台,他二话不说捐出1万元;每年的“与善同行”公益活动,他从未缺席,少则几千、多则几万,累计捐款已超10万元。这些举动,让村民们渐渐记住了这个“肯花钱、办实事”的年轻人,也为他后来走进村务工作埋下了伏笔。
2021年,村里换届选举,架不住前任支书、父亲以及村民们的反复劝说,他最终答应“试一试”。这一试,让他彻底与村务工作结了缘。任职期间,他跟着老支书学习处理村民矛盾、对接乡镇工作,看着村民们为了灌溉、修路等小事犯愁,他心里的“情怀”中,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挑梁:从“垫资”到“暖心”,实干是最好的答卷
2024年8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“接力”落在了胡栋梁肩上。前任支书因个人原因辞职,村“两委”陷入“无人牵头”的困境。乡党委书记多次找他谈话,村民们也纷纷上门劝说:“栋梁,你心眼实、肯干事,村里离不开你。”
“说实话,我当时很犹豫。”胡栋梁坦言,村里的“摊子”并不好接——路灯常年不亮、道路损毁严重,信访事件频发。但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,想起自己多年来对家乡的牵挂,他最终咬牙答应:“干!只要能让村里变好,我不怕垫钱、不怕受累。”
上任第一天,胡栋梁就带着两委干部走村入户,收集村民的“急难愁盼”。得知“晚上出门摸黑”是村民们的普遍困扰,他当即决定更换全村路灯。村集体没钱,他就个人垫资5.8万元,从采购太阳能路灯到组织安装,不到半个月,村里的主干道、胡同口都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。紧接着,他又盯上了村民的“精神需求”。他垫资3万余元,开车去郑州选购音响设备。设备运回那天,村民们自发在村委大院集合,跟着音乐跳起广场舞,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。
一年多来,胡栋梁的“垫资清单”越拉越长:为3名环卫工、10个村民小组组长发放工资,垫资2万余元;维修损毁的道路,垫资1万余元;就连村委干部加班后的一顿工作餐,他都自掏腰包在家设宴。“钱是小事,村民们满意了,比啥都强。”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。
除了“硬件”改善,胡栋梁更注重“软件”温暖。2025年春节前,他在党员大会上承诺:“只要栋梁花生合作社在,每年我都会拿出2万元,慰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。”当年春节,他带着米、面、油和慰问金,挨家挨户看望老人,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。
聚力:从“一人干”到“众人随”,初心是永恒的指引
在胡栋梁看来,当好村支书,光靠“一个人使劲”远远不够,“得让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,让村民们跟着一起干,村子才能真正发展起来。”胡栋梁上任后,第一件事就是“整肃班子”——他组织两委干部召开“交心会”,让大家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,“有意见就提,有困难就说,只要是为村民好,咱们就一起干。”
他带头打破“干部只动嘴不动手”的旧习:村里打扫环境卫生,他第一个拿起铁锹;村民家里有矛盾,他第一时间上门调解;乡镇下达的任务,他总是先吃透政策,再带着大家一起落实。在他的带动下,两委干部渐渐变了。2025年“与善同行”活动中,胡栋梁带头捐款5100元,村主任当即表示“我捐2000元”,其他两委干部也纷纷跟进,村民、企业更是自发参与,最终募集善款3.58万元,全部用于村庄亮化、老人慰问等民生项目。
谈及“如何当好村支书”,胡栋梁有自己的“两条准则”:“第一要有情怀,心里得装着村民、装着村子,不然干不好;第二要有担当,该垫钱的时候别犹豫,该干事的时候别推脱,不然撑不起来。”这两条准则,不仅是他的“工作心得”,更是他多年来的行动写照。
如今,胡栋梁又有了新的规划:他正积极对接乡镇,争取2026年公益性重点项目,计划投入400余万元完善村庄道路、管网与绿化,让村子的“颜值”再提升;他还计划牵头盘活村里闲置的养殖场,带动村民入股增收,“要让村里有产业、村民有收入,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有底气。”
有人问他:“垫了这么多钱,干了这么多事,你图啥?”胡栋梁总是笑着说:“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,看着村子变好、村民幸福,比啥都强。”这份朴实的回答背后,是他对家乡最深沉的情怀,也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最坚定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