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高宗时,薛仁贵名震天下,其神枪所向披靡,尤其是神弓能穿透五甲,威震八方。
永淳元年(682年),天山脚下的寒风肆虐着战场。突厥军队驰骋在云州边境,唐军阵前,对峙气氛紧张。突厥将领高声喊道:"唐将军是谁?"唐军阵中有人回应:"河东薛仁贵。"突厥士兵闻言,面露惊疑之色,窃窃私语:"薛将军不是流放象州已死了吗?怎会在此?" 就在突厥军犹豫间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摘下头盔,露出饱经沧桑的面容。他虽已年近古稀,但目光如炬,傲骨依然。突厥士兵见状,不由失色,有的下马跪地,有的仓惶逃窜。唐军抓住战机,奋力出击,一举斩杀突厥士兵上万人,缴获骆驼、马匹、牛羊三万余头。 这位白发老将就是薛仁贵,他的威名已在北方边境流传了三十余年。 那是在公元661年,这位当时正值壮年的将军正要出征天山。唐高宗李治为大军举行壮行宴会,席间提出试射之议。薛仁贵从容上前,拉弓搭箭,只见一支利箭疾射而出,竟直接贯穿了五层铠甲!满座宾客无不惊叹,高宗即刻赐甲勉励,表达皇家对这位名将的信任。 随后的天山之战更让薛仁贵的神弓威名远扬。当时,九姓铁勒部落叛乱,联合十万余众反唐自立。薛仁贵挂帅出征,抵达天山后,铁勒派出数十名骁勇骑士前来挑战。薛仁贵临阵不慌,连发三箭,箭如流星,三名铁勒骑士当场应声倒地。余下的挑战者见此神技,无不震惊,纷纷下马请降。铁勒大军士气顿时崩溃,薛仁贵乘势率军掩杀,大败铁勒叛军,斩获甚多。 "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。"这句赞颂薛仁贵的诗句很快在唐军中广为流传。然而,谁能想到,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,在大非川之战后,竟因战败被贬为平民,后来还被流放到南方的象州。 在象州的岁月里,薛仁贵形单影只,饱受艰辛。直到公元681年,年过六旬的他终获唐高宗李治重新召回。重逢时,李治语重心长地说:"卿虽有过,岂可相忘?"这句话让薛仁贵老泪纵横。随后,这位67岁高龄的老将再次披挂上阵,被任命为瓜州长史,后迁右领军卫将军,检校代州都督,镇守西北边疆。 薛仁贵的军旅生涯其实起步很晚。33岁那年,他还只是个普通农民,为迁移祖坟而发愁。正是妻子柳氏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命运:"卿有高世之材,要须遇时乃发。今天子自征辽东,求猛将,此难得之时,君盍图功名以自显?富贵还乡,葬未晚。"在妻子的鼓励下,薛仁贵投身军旅,初战安地城便崭露头角,救下了被高句丽军围困的唐军郎将。 薛仁贵一生征战沙场,却经历过荣辱起伏。683年,这位70岁的老将最终病逝于边塞,实现了他马革裹尸还的将军宿命。他与唐高宗相继离世,二人亦君亦友的情谊也随之画上句点。纵观薛仁贵的一生,他用赫赫战功为大唐开疆扩土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"第二代战神"。 回到654年闰五月初三夜,那场席卷长安的大雨改变了薛仁贵的命运。山洪暴发,洪水直扑宣武门,当时担任宣武门右领军中郎将的薛仁贵,没有像其他守卫一样逃散。他顶着风雨登上城门,向唐高宗李治的寝宫大声预警,使皇帝及众人得以及时避险。李治感激地说:"赖得卿呼,方免沦溺,始知有忠臣也。"这一件事不仅展示了薛仁贵的忠诚,也让他从单纯的军事将领转变为皇家近臣。 薛仁贵的军事才能在接下来的年月里得到了充分展现。显庆三年至四年(658-659年),他在贵端城斩杀高句丽士兵三千人,随后又在横山、石城大败敌军。"仁贵匹马先入,莫不应弦而倒",他的英勇表现让高句丽军队望风披靡。甚至强悍的契丹人也臣服于他的铁腕之下,薛仁贵亲自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,押解至东都。 乾封二年(667年)正月,唐军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最后一击。薛仁贵率军越过辽水,在金山、扶余两地先后歼灭高句丽军队一万五千余人。他"傍海略地"、"威震辽海",使得辽东四十余城不战而降。随后,薛仁贵与大帅李勣会师平壤,高句丽最终灭亡。因功,薛仁贵被授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,封平阳郡公,率兵二万人留守平壤。 在安东都护府的治理上,薛仁贵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。他实行怀柔安抚政策,抚恤战后的老弱妇孺,并根据高句丽与百济故民的才能选拔任用。他还表彰奖赏当地孝悌之人,使得"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"。薛仁贵的文治武功本应为大唐稳固东北边疆,但西部战事吃紧,他被紧急调往青藏高原。 咸亨元年(670年),薛仁贵受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,率军征讨吐蕃。初期,他率轻骑三万一路从青海湖急行军至乌海,甚至进攻到黄河源头附近的玛多,战线直插吐蕃腹地。然而,负责留守看护辎重的郭待封不听指挥,擅自率领后勤部队轻兵冒进,在大非川遭遇吐蕃二十万大军截击,导致"粮仗尽没"。 薛仁贵不得不从黄河源头回师救援,却发现吐蕃四十万大军已在大非川集结。失去补给,后路又被截断的薛仁贵只能以轻骑冲锋,最终惨遭失败。他只得"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"才得以撤退,带着残兵回到鄯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