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的张仪是鬼谷子的门生,他不但才思敏捷,而且有改变别人命运的能力。
张仪站在秦国的城墙上,眺望东方。这位日后成为改变战国格局的纵横家,此刻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。他怎么也忘不了在赵国宫廷那一次刻骨铭心的羞辱。 那是一个隆重的宫廷宴会,赵武灵王邀请了众多臣子和宾客。当张仪满怀期待地步入大殿,却被引导至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位置——靠近厕所的角落。更令人屈辱的是,侍从为他端来的不是贵宾应有的精美餐具,而是仆人使用的粗陋器皿。 "张大人,请用膳。"侍从面无表情地说道,声音却足够让周围的人听见。 大殿内顿时响起窃窃私语和压抑的嗤笑。张仪坐在那里,感受着无数双眼睛投来的轻蔑目光。他的面色从苍白到涨红,心中翻涌着滔天怒火。他明白,这是赵武灵王对他的刻意羞辱,是对他政治野心的警告。 "这赵国,不可久留了。"张仪在心中暗自决定。 回到住处,张仪彻夜未眠。他想起了自己拜在鬼谷子门下的岁月,想起了老师教导的纵横之术。他与苏秦同窗多年,两人志向相似,才华相当,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。苏秦致力于"合纵",联合六国抗秦;而他更欣赏秦国的力量与潜力。 次日清晨,张仪已下定决心。他秘密联系了同门师兄苏秦。当时的苏秦虽然正在推动"合纵"联盟,与张仪政治立场相左,但师兄弟之情却未曾改变。 "师弟,你确定要去秦国吗?"苏秦问道,眼中充满关切。 "是的,师兄。赵国已无立足之地,而秦国有雄才大略的君主,或许那里才是施展我所学的地方。"张仪坚定地回答。 苏秦思量片刻,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函,"这是我给秦国上卿的推荐信,应该对你有所帮助。虽然我们将来可能站在对立面,但愿你在秦国能有所作为。" 带着师兄的祝福,张仪离开了赵国,踏上了前往秦国的旅途。当他来到秦国,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谋略,很快就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。秦惠文王发现张仪不仅才思敏捷,而且对战国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,便任命他为上卿,负责外交事务。 楚怀王闭上眼睛,捂住额头,心中懊悔不已。他面前放着一卷竹简,上面写着秦国只愿割让六里土地的消息。他曾期待的六百里肥沃国土,如同梦幻泡影般消散了。这一切,都源于一个名叫张仪的鬼谷传人。 半年前,这位秦国使臣来到楚国,举止优雅,言辞恳切。当时楚国与齐国关系密切,共同支持苏秦组织的"合纵"联盟抗衡秦国。张仪明白要瓦解联盟,必须先隔断楚齐之间的友谊。 "大王,秦王仰慕楚国声威已久,愿与楚国化干戈为玉帛。"张仪在朝堂上对楚怀王说,"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,秦国愿意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予楚。" 朝中大臣陈轸当即出言反对:"此人言辞巧诈,不可轻信!与齐国断交,对我楚国有何益处?" 张仪不慌不忙:"齐国近来暗中联络燕国,实为背信之举。大王若与秦国结好,不仅得土地,更可震慑六国,何乐而不为?" 经过张仪日复一日的游说,楚怀王终于被说动。他派使者前往齐国,宣布断交。齐王大怒,立即退出了"合纵"联盟。就这样,张仪一步棋就让"合纵"联盟出现了裂痕。 当楚怀王派使者前往秦国接收土地时,秦惠文王却表示:"我应允的是六里,不是六百里。"使者愕然,急忙返回楚国报信。 楚怀王大怒,召集朝臣商议。陈轸冷笑道:"臣早已提醒大王,张仪言行不一,如今果然如此。" 楚怀王无法忍受这样的欺骗,立即调集大军攻打秦国。然而,缺少了齐国的支持,楚军在蓝田之战中惨败,不仅未能讨回公道,反而被迫割地赔款,国力大损。 张仪再次来到楚国,这次是以胜利者的姿态。楚怀王想杀他泄愤,却又担心引发更大的冲突,只能强忍怒火与其会面。 "大王,商於之地的确是六里,而非六百里,这是文字之误,并非有意欺瞒。"张仪面不改色地说,"况且,齐国早有异心,大王断交实乃明智之举。如今秦楚已成一家,何必再计较这点小事?" 楚怀王听后,怒火中烧却无可奈何。他被这位鬼谷传人玩弄于股掌之间,楚国军力削弱,国土减少,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。 多年后,苏秦在谈起自己的同门师弟时,不得不承认:"张仪一人之力,几乎摧毁了我多年构建的联盟。他的连横之策,不仅改变了楚国的命运,也改变了整个战国的格局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