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水高、抽成少、订单多、监管好,网约车友好城市为什么是南京?

数据读城 2025-09-15 23:41:56

近年来出行市场内卷加剧,网约车司机在不同的城市书写截然不同的生存故事。从订单、抽成、日均流水、监管政策等角度来看,网约车友好城市,不是单价最高的上海、日均流水最高的深圳,也不是订单数量最多的杭州,更不是持证司机最多的成都,而是各方面都相对均衡,而且有望率先推行跨城运营的南京。 订单里的暗战,成都、合肥落后了 评估一座城市对网约车的友好度,首先得看“饭碗够不够大”,也就是订单够不够多。这需结合日均订单、活跃司机的数量综合评估。杭州日均订单总量较高、活跃司机数量一般,因而被视为“订单富矿”,与之情况类似的南京,订单密度相差不大,甚至更好一些,网约车司机每天可以少等单、多赚钱。 重庆中心城区日均订单数量可观,但活跃司机数量庞大,因而拉低了每辆车的日均订单数量,当地司机有“订单再多,也架不住每公里都有同行打招呼”的说法。广州同样需要抢订单,“跑一天下来,油钱都快赚不回”几乎成为常态。 收入水平决定市场活力,深圳和上海网约车的日均流水最高,上海还是单价最高的城市,但扣除各种费用,再核算一下高昂的停车费和拥堵成本,两地司机基本难以脱离“高流水低净利”的怪圈。相比之下,又是南京司机胜出,日均流水稳定位于中游偏上的水平,还有望以驾驶员证互认率先实现跨城运营。 “休闲之城”成都在网约车友好程度上落了下风,高达31万的持证司机群体让这个区域市场卷到了极致,单车日均订单和营收,以及实际收入水平只能排在中游位置,甚至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。正如一位转行开推土机的前成都网约车司机所说,“在成都跑网约车,不如开挖掘机踏实,至少不用抢单。”合肥的司机也表示,“扣除成本后,1个月赚不到5000元,不如去开推土机。” 管理的温度,抵不住运力过剩的现实 从对网约车的政策来看,南京又一次领跑,取消户籍限制、从业年龄延长至65岁(多个城市都已跟进),省内驾驶资格证互认,对网约车司机的日常反映问题也是第一时间予以解决,可谓相当有温度,也有诚意和力度。 针对屡禁不止的超低价竞争,西安的做法是全面暂停“一口价”“特惠单”,让司机能够多赚一些,这种“保护性干预”政策在清远、开封等城市也有体现。但是这项政策的后遗症迅速出现,司机收入确实微涨,但乘客投诉量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。 相比之下,一线城市的灵活性显然不足,上海浦东机场短暂禁止网约车揽客事件,一度引发行业震动。北京对网约车的轴距限制和户籍要求,至今仍是不少司机难以逾越的门槛。 当前,各大城市网约车运力过剩的情况难以扭转,司机被迫延长工作时间以维持收入,“低效高耗时”已经常态化。订单最多的杭州也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,网约车司机流失率排名靠前。 可以说,大多数城市网约车司机的“高收入”背后都有潜藏着的辛酸。比如路况方面,深圳“早高峰堵在滨海大道,晚高峰堵在北环大道”的现实,让不少网约车的有效运营时间大打折扣。重庆则是“上坡下坎加隧道”的地形,让当地网约车每单成本比平原城市高出15%。 综合来看,上海和深圳的网约车市场“潜力高,压力也高”,杭州和成都“热闹,但内卷到收入下降”,重庆的地形只适合本地司机,西安的保护性政策牺牲了乘客体验,未能收到预期效果,只有稳稳当当的南京,目前是网约车友好城市的最大赢家。

0 阅读:49
数据读城

数据读城

城市、产业发展数据解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