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ADAS从业者,我一直认为,过去十年,是新势力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,定义了智

明博说汽车啊 2025-09-15 21:14:56

作为ADAS从业者,我一直认为,过去十年,是新势力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,定义了智能化的新标准。所以当听到别克在发布会上提及“向新势力学习”时,我并不意外,这是一种正视现实的坦诚。但我也更好奇,这种“学习”,究竟是流于表面的模仿,还是真正理解了新时代造车的核心逻辑,并拿出了自己的东西? 带着这个疑问,我看完了至境L7的技术发布会,确实有些东西值得聊聊。

坦白说现在“大模型”这个词快被盘包浆了,我们从业者私下里也常吐槽,开车的决策跟和LLM聊天写稿完全是两码事,安全冗余和实时性的要求是天壤之别。所以当别克把Momenta的“R6飞轮大模型”推到台前时,我也是想看看他们怎么圆这个故事。但听完之后我发现他们主要想说的不是大模型的部分,他们主要想讲的其实是我们这个行业里最难啃、但又必须啃的一块硬骨头:如何解决corner case(极端场景)的长尾问题。

ADAS和自动驾驶最终极的挑战其实并不是让车在99%的时间里开得像个人,而是要保证在剩下1%的混乱、极端、甚至离谱的场景下,系统能保证安全且不会突然“抽风”。靠人力路测去穷尽这些场景,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。所以,理论上来讲唯一的出路就是构建一个足够逼真的虚拟世界,让AI在里面每天“撞”上几万次“鬼探头”、经历几十万次“极限加塞”,通过强化学习或者其他方式让AI自己总结出生存法则。别克这次讲的“飞轮大模型”,核心就是这套“数据驱动+仿真驱动”的闭环逻辑。这说明他们没把智驾当成一个简单的功能配置,而是看作一个需要长期迭代、持续进化的系统工程,这正是那些头部新势力赖以生存的核心打法,现在别克也用同样,甚至更深入的工程逻辑来思考问题,我觉得这比单纯吹用了什么VLx,芯片多大算力要实在得多。

当然,从仿真到现实,中间还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叫“sim-to-real”。就算AI在模拟器里练成了车神,但现实世界的物理反馈、传感器噪声、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确定性,都可能让它水土不服。所以,当他们现场演示那个“不停车一键泊入”,处理断头路这种非标车位时,我看重的不是炫技,而是把它看作一个“sim-to-real”的阶段性验证。泊车是个低速场景,风险可控,是检验感知和规控算法闭环能力的最佳试验场。能把这个老大难场景做利索了,至少说明他们的算法在特定环境下,是能够从虚拟走向现实的。这种务实的、一步一个脚印的工程思路,我个人是认可的。

再说说大家不太关注,但我挺在意的点,就是功能安全。很多发布会只讲智驾“能做什么”,很少谈“失灵时怎么办”。虽然台上对智驾的Fail-Safe策略没细说,但从其底层奥特能平台的安全设计就能看出体系化的思路。例如电池系统强调“软硬件双保险” 和“7*24h云端预知型监管” ,这种深入骨髓的冗余和监控理念,同样会贯彻到智驾系统中。所以我相信其核心控制链路不会因单一模块故障而整体“雪崩”,降级会是有序、有预案的,而不是粗暴地把车丢给驾驶员。这种“有序退化”的工程思维,远比多实现一两个花哨功能更有价值。

顺带聊一嘴底盘,稳定、可预测的姿态变化能“喂”给传感器和算法更干净的惯导/车体动态数据,有利于状态估计。不少所谓“运动+智能”的车,横摆加速度变化太急,导致多传感器时间同步/外参标定误差在边缘场景被放大,算法端还得加一堆滤波和迟滞,体验又被磨平。至境L7的CDC减振器能做到500次/秒的扫描频率 ,目的就是把车身多余的晃动压在萌芽状态,

本质上也是在给智能驾驶的感知系统“降噪”,这种底盘和智驾的深度联动确实是传统车企的长项。

回到开头那个问题,别克的“致敬”与“学习”是否只是口号?从技术的角度看,我的答案是否定的。它学到了新势力的精髓——用数据闭环和持续进化的思维来打造智能系统 ;但它没有盲目追随,而是将这种新思维,嫁接在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:用深厚的整车工程底蕴,去解决用户最真实的痛点,比如那个几乎为零的亏电性能衰减 ;用大师级的底盘调校,去赋能智能驾驶的稳定与可靠 。致敬,是为了更好地超越。如果说新势力定义了智能化的上半场,那别克至境L7展现出的,就是将智能化与顶级造车工艺深度融合后,下半场该有的样子。

别克至境L7凭什么跻身头部新能源 别克至境L7首秀

0 阅读:3
明博说汽车啊

明博说汽车啊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