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,杨先生带着失明的父亲、偏瘫的母亲去捞得乐,为55岁的父亲过生日。这是父亲第

代码诗人 2025-09-15 20:52:40

上海,杨先生带着失明的父亲、偏瘫的母亲去捞得乐,为55岁的父亲过生日。这是父亲第一次过生日,杨先生激动地跪在地上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。他提到,父母为了供自己读大学,每天去砖厂拉砖,母亲身高只有1米4,却在砖厂没日没夜地干活。食客们听着杨先生讲述这些经历,纷纷为其鼓掌,更有好心的大哥悄悄为他们买单。 杨先生已经毕业并找到了工作。他之前学习医学相关专业,后来转行做医学科普,每个月收入也有7000多元。 在上海,这个工资虽然不算多,但杨先生刚入社会,他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,工资也会随着经验和工龄的增长而提高。 杨先生看到父亲已经55岁,此前从未过过生日,便和父母商量,带他们一起去捞得乐,给父亲正儿八经地过一次生日。 父亲虽然嘴上说“还是不去了,节约一点”,但脸上却堆满了笑容。 父亲在前些年眼睛还看得见时,会四处打工,和妻子一起奋斗,供儿子上大学。 后来因视网膜病变几乎失明,只剩一点光感,村里有人便叫他“杨瞎子”。 他表面上看似不介意,内心却很难受,只希望能得到尊重,哪怕只是被人简单地叫一声名字。 没过多久,母亲又突发偏瘫,经过三次大手术才抢救回来,这个家庭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。 在村里,他们的处境愈发艰难,唯一能让他们抬头挺胸的事,就是儿子考上了大学——杨先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。 他们下定决心,无论如何都要供儿子读完大学,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。 杨先生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,靠着勤工俭学和父母的支持,顺利毕业,随后在上海找到了工作。 他稍微安顿下来,就把父母接到了身边,不想让父母再回去过苦日子。 杨先生认为,虽然现在自己工资不高,但孝敬父母要趁早,否则等真正富裕了再想尽孝,很可能已为时已晚。 当天,杨先生带父母来到捞得乐,还提前为父亲准备了一个小蛋糕。 看到父亲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,杨先生情不自禁地跪在地上磕头,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。 周边的食客起初投来诧异的眼光,听完杨先生讲述自己的家庭经历——父亲55岁才过第一次生日,是父亲用肩膀托起了自己的人生。 他又介绍身旁的母亲,虽然现在偏瘫,但以前为了分担家庭压力,凭着1米4的身高在砖厂每天来回拉砖,只为让自己在学校手头能宽裕一点——食客们深受触动,纷纷鼓掌,现场气氛格外温暖。 之后,更有一位好心大哥悄悄为他们结了账。 杨先生对那位大哥表达了感谢,还提到父亲回到家后乐得像个孩子,一整晚都没睡着。 父亲对杨先生说:“55岁了,终于过了一个生日,比那些瞧不起我的村民过得好多了。” 杨先生则对父亲说:“以后这个家就由我来撑,您安心养好身体,相信我们的家会越来越好。” 网友们看到这段故事后纷纷热泪盈眶,大家表示:父母身残志坚,为了孩子不畏艰难;孩子也懂得感恩父母,这是双向奔赴的爱。祝愿这个家庭越来越好,越来越幸福。 杨先生懂得父母的难,父母也懂得孩子的爱,这个故事体现了家庭中相互理解与关爱的美好,也与法律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相契合。 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二十六条规定,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、教育和保护的义务。 杨先生的父母在他上学期间,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都全力供他读书,父亲四处打工,母亲在砖厂没日没夜地干活,这是他们履行抚养义务的体现。 他们为杨先生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受教育的机会,助力他成长成才,用行动践行了法律赋予父母的责任。 《民法典》第二十六条也规定了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、扶助和保护的义务。 杨先生毕业后,虽然工资不算高,但他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,解决父母的生活照料问题,是履行赡养义务的核心体现; 他带父亲过人生中第一个生日、关注父亲对“被尊重”的需求,用陪伴与仪式感给予父母精神慰藉,这正符合“扶助和保护”义务中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,也让法律条文里的义务变得有温度。 对于杨先生和他父母的这件事,大家如何看待呢?文中人物均为化名,素材来源于百姓关注9月15日报道。

0 阅读:138

猜你喜欢

代码诗人

代码诗人

代码诗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