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熊猫]李光耀晚年直言: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,但不会“回归祖国”。七成的人口是华人,但那是新加坡的华人,不是附属于中国的群体。这样的说法,让不少人一头雾水,按理说华人这么多,和中国亲近不是很正常吗? 要看懂新加坡的这个选择,就得跳出“亲戚”这个圈子,去看看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,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找位置、求生存的。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新加坡的首要任务是什么?是活下去。 1965年,当它被迫独立时,就像一个孤零零的小孩,被丢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,它的周围,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以马来族裔为主的大国。 一个华人占绝对多数的国家,想在这里站稳脚跟,你说难不难? 如果这个时候,新加坡一门心思地向着遥远的中国示好,整天强调自己和中国的“血缘关系”,那周边的邻居会怎么想? 他们肯定会担心,会猜疑,甚至会把新加坡看成是一个潜在的威胁。 所以,为了不让邻国把自己当成外人,新加坡必须先证明自己的“身份”——我是东南亚的一份子,我的根在这里。 为了表明这个决心,新加坡做了很多“不近人情”的决定。 比如,在东盟所有国家里,新加坡是最后一个和中国建交的。 这不是它不喜欢中国,而是一种策略,一种向邻居们展示自己立场的姿态:别担心,我不会成为谁的棋子,我首先是你们的邻居和伙伴。 解决了生存问题,接着就是怎么让国民团结起来。 一个国家不能只靠经济,还得有共同的身份认同,如果新加坡的华人都觉得自己首先是中国人,马来人觉得自己是马来人,印度裔觉得自己是印度人,那这个国家不就成了一盘散沙吗? 所以,李光耀他们花了大力气,去打造一个超越种族的新身份——“新加坡人”,这个身份的核心,不是你的祖先从哪里来,而是你是否忠于新加坡这个国家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他们把英语定为工作语言,让不同族群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交流工具,这样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不会因为语言而产生隔阂。 新加坡非常强调多元文化,在这里,不光是华人的农历新年,马来人的开斋节、印度裔的屠妖节,都是国家法定的公共假日,所有文化都受到尊重。 这种做法,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所有人:我们虽然背景不同,但我们都是这个国家平等的一员,我们共同构成了“新加坡”。 所以,当外界用“华人国家”来定义新加坡时,他们会有点警惕,因为这会冲击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多元、统一的国家认同。 新加坡跟中国的关系确实很复杂。 经济上,双方走得非常近,合作项目一个接一个,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,但是,在安全和战略上,新加坡又跟美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。 这种做法,就是典型的小国生存之道: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它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,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。 这不是要跟谁作对,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。 比如在一些国际问题上,新加坡会坚持自己的原则,强调国际法和规则,有时候这些立场会和中国的观点不一样,但这正是它保持独立自主的表现。 新加坡对中国那种“亲切但有距离”的态度,不是不念旧情,而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。 它深刻地明白,作为一个小国,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和任何一个大国捆绑在一起,都是极其危险的。 同文同种是情感的纽带,但在现实的国家利益面前,求生存、谋发展才是更硬的道理。 这或许就是新加坡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始终保有一席之地的智慧所在。
有些话,不用明说,但全世界都听得懂,印尼总统在9月9日的发言,就是典型,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
用户10xxx54
新加坡华人是最看不起中国的华人,反而马来西亚华人是最亲中国的华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