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女议员最近直接问国务卿卢比奥:“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,美国能赢吗?”卢比奥的回答很有意思,他说美国还是最强的,但和中国打仗太可怕。 这个提问事件发生在2025年5月20日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听证会上,加州民主党女议员维多利亚·冈萨雷斯直球问鲁比奥,如果现在和中国打,美国赢不赢。鲁比奥没给明确答案,先肯定美国军事领先,航母群全球部署,技术前沿,但接着说和中国对抗破坏力太大,波及经济和供应链。他避免谈胜算概率,转而强调外交优先。 其实懂行的人一听就明白,这位以反华出名的国务卿根本没敢正面回答"赢不赢"这个问题。 要知道卢比奥可不是什么温和派,之前在涉港、涉疆问题上跳得最欢,还两次被咱们列入制裁名单,他这种鹰派人物都不敢打包票说能赢,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。 美国确实有11艘核动力航母,在全球到处都有军事基地,光核潜艇就有68艘,隐身战机数量也比咱们多。 但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藏着麻烦——中国的军舰像下饺子一样造,每年新造舰艇的吨位是美国的三倍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甚至比美国福特级还先进。 在西太平洋这边,咱们的东风导弹能精准覆盖关键目标,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生存概率都不到三成,就像卢比奥含糊其辞的那样,美军确实厉害,但要在咱们家门口打赢这场仗,谁心里都没底。 更关键的是,现在中美经济早就像连体婴儿一样分不开了,虽然2025年两国贸易额比最高的时候降了18%,但数字服务贸易反倒涨了23%。 美国新能源车需要的稀土,70%都得从中国进口,而咱们在半导体设备上对美国的依赖已经降到21%了。 这就形成了一种"相互保证瘫痪"的局面——你断我的稀土供应,我就卡你的芯片脖子;你制裁我的企业,我就限制你的农产品进口。 去年双方加征关税都突破100%了,全球供应链已经够紧张的,真要是打起仗来,后果不堪设想。 普通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物价飞涨,超市里的大豆油可能翻倍,加油站的油价说涨就涨,因为全球供应链一断,什么东西都会变得稀缺。 有人可能觉得打仗是军队的事,跟老百姓关系不大,这种想法可太天真了,美国做过民调,如果假设在南海发生冲突,美国航母被攻击死了250个士兵,有57%的美国人会支持开战,共和党人里更是有67%支持打仗。 但这些支持开战的人可能没算过账:美国军费已经够高了,再打一场大国战争,钱从哪儿来?要么加税,要么印钞票,最后都是老百姓买单。 咱们家里用的智能手机、孩子玩的玩具、汽车里的零件,很多都得靠中美供应链,一旦断了货,生活立马就受影响。 就像卢比奥说的"破坏力太大",这种破坏可不是炸几个军事基地那么简单,而是会渗透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里。 卢比奥的态度转变其实也反映了美国内部的矛盾,他本来是坚定支持对乌克兰军援的,但今年4月却投票反对950亿美元的对外军援法案,理由是法案没包含美国边境安全条款。 这种变化说明,美国自己家里的麻烦已经够多了,根本经不起再打一场大规模战争,他们的军工产能早就有瓶颈,想同时应对多线挑战根本不现实。 而且中国的非对称优势越来越明显,咱们的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能在大气层内灵活变轨,美国的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;咱们的无人机蜂群成本只有美军的二十分之一,数量却多得多。这些都让美国明白,就算打赢了战争,付出的代价也会让自己伤筋动骨。 说到底,卢比奥强调"外交优先"不是没道理,现在中美之间有22个专项对话渠道,87%的潜在危机都能通过这些渠道化解,每年双方还保持着400万吨大豆的贸易底线,这种默契就是危机管控的缓冲垫。 历史经验早就证明,当两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超过60%时,热战的概率几乎为零,现在中美经济依存度还有42%,虽然比安全线低,但也远没到能随便开战的地步。 就像邻居过日子,平时可能有点摩擦,但真要撕破脸打架,最后谁家的房子都得遭殃,还得花大价钱修,不如坐下来好好商量。 从听证会那天卢比奥的躲闪就能看出来,美国政界其实心里门儿清——跟中国打仗根本没有赢家。 他们的航母再强,也架不住咱们区域拒止的火力网;他们的技术再先进,也离不开咱们的供应链支持;他们国内喊战的声音再高,真要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承担战争成本,支持率就得掉下来。 卢比奥这种鹰派都开始强调外交优先,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,用军事手段解决中美分歧纯属痴心妄想。 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时代了,中美之间确实有分歧,但解决分歧的办法永远是坐在谈判桌前,而不是把军队拉到战场上。 卢比奥在听证会上那句"太可怕了",可能是他说过的最实在的话——战争的可怕之处,不在于谁输谁赢,而在于一旦开打,两国人民多年的努力成果可能毁于一旦,全球稳定也会跟着遭殃。 不管是美国的航母还是中国的导弹,都应该是捍卫和平的力量,而不是挑起战争的工具,这一点,相信每个普通人都能明白。
美国女议员最近直接问国务卿卢比奥:“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,美国能赢吗?”卢比奥的回
万事浮华
2025-09-15 12:37:39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