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9月12日,以色列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怒怼五常,直接威胁卡塔尔。 谁能想到,联合国安理会这座“和平灯塔”,居然成了以色列代表怒怼全球五大常任理事国的“战场”? 一句“要么你们处理哈马斯,要么我们来”,让整个会场瞬间降温。 以色列代表不仅开火卡塔尔,还顺带把五常一起“骂”了,这不是外交,这是挑衅。 而这场外交风暴的背后,暴露的远不止中东问题那么简单。 9月12日,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,原本是为讨论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严重事件,结果还没等开场白结束,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·埃尔丹就“火力全开”:不但没有为空袭做任何解释,反而直接警告卡塔尔“要么你们自己搞定哈马斯,要么我们亲自动手”。 这种“你不打我来打”的逻辑,在场的外交官都听傻了。 卡塔尔当场强烈抗议,称这是对其主权的粗暴侵犯,而其他国家代表也开始脸色铁青,因为这番话不仅是在挑衅卡塔尔,更像是在对整个安理会放狠话。 埃尔丹的发言不仅语气强硬,还带有明显的二元对立调门,“站我们这边,还是站恐怖分子那边?”这种“非黑即白”的态度,直接无视了联合国一贯主张的多边协商与国际法框架,彻底撕裂了本应以和平为基调的会议氛围。 让人回忆起的,不是别的,是2009年卡扎菲在联合国马拉松式发言,当年卡扎菲痛批安理会是“强权俱乐部”,而这回,以色列代表的表演比那还炸裂。 安理会五常,中、美、俄、英、法,通常在涉及以色列的议题上极难达成共识,但这次,以色列的“单挑五常”行为,竟让他们罕见地站到了统一战线上。 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声明,强烈谴责对卡塔尔的空袭,并重申对卡塔尔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持。 这几乎是对以色列赤裸裸的外交“打脸”,安理会内部人士透露,这种“全票通过”的情况极为罕见,尤其在中东议题上,简直可以说是“地球同步转”。 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的表现,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之一,美国这次居然投下了赞成票,支持谴责卡塔尔被袭击。 这在过去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,要知道,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,几乎每次都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“兜底”。 但这次,美国看起来“拧巴”了,一边支持谴责空袭,一边坚持不在声明中直接点名以色列,这种操作,被外界普遍解读为“外交掩护”:表面上维护国际法,实际上仍在护航以色列。 《金融时报》分析指出,美国此举目的可能是尝试平衡中东利益,安抚阿拉伯国家,尤其是沙特与卡塔尔,同时避免在国际舆论全面孤立。 而美国的“对事不对人”式谴责,也让这份声明在执行力上打了个大折扣。 换句话说,美国这次的投票,是一场“精准外交秀”,既要维持道义高度,又要不伤以色列的筋骨,这种“既想当裁判,又是球员”的姿态,在安理会中看得人直摇头。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,如果有国家说,以色列藏有他们认定的恐怖分子,所以决定直接空袭特拉维夫,后果会是什么?毫无疑问,那将被视为侵略行为,马上引发全面战争。 但这次,以色列却用“反恐”的名义对卡塔尔动手,还要求安理会“理解”。 这背后的逻辑,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,国际法不能只是大国用来约束别人的工具,更不能成为盟友之间互相包庇的遮羞布。 以色列这次的“先打后说”做法,其实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,在这个全球格局中,讲规则的国家,往往吃亏,而有强大盟友撑腰的国家,即使踩线,也能全身而退。 安理会虽然一致谴责了袭击,但后续如果要进入更实质性的制裁程序,比如军事干预、派遣维和部队,甚至提出制裁以色列的提案,美国的否决权几乎注定会再次出手。 这也意味着,以色列仍然是“打不疼”的那个。 有时候,一场外交风波,能反映出比战场更深的裂痕。 以色列这次的强硬姿态,表面上是对哈马斯的追打,实质上却是在测试国际体系的底线。 它试图告诉世界,只要立场“正义”,就可以无视边界,用武力解决问题,但问题是,谁来定义“正义”?谁又能确保,这种先斩后奏不会成为下一个国家的噩梦? 卡塔尔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,一个中东小国,在国际法框架下本应受到保护。 但当以色列把自己定位成“国际秩序的执行者”时,其他国家就不得不担心,今天是多哈,明天会不会是自己? 而美国的“选择性中立”,也让中东国家对其角色越来越警惕, 沙特、埃及、伊朗等国,在看到美国的“两面嘴脸”后,或许会开始寻找新的安全平衡点。 中国、俄罗斯等国在中东的影响力,也可能因此被进一步放大。 9月12日的安理会不只是一次会议,更像是一次“秩序的公测”。 以色列用一场空袭和一段发言,挑战了联合国的权威,也测试了国际社会的底线。
以色列突袭卡塔尔惹怒特朗普!美以蜜月期终结,背后真相令人深思9月10日,白宫记
【5评论】【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