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? 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大型超市,进口食品区人头攒动。 日本白桃软糖、韩国辣酱、法国奶酪,挤满了年轻人和带娃家庭的购物车,而角落里,一排写着西里尔字母的俄罗斯巧克力和香肠,静静躺着,像没被邀请参加派对的客人。 中国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之一,俄罗斯又是中国的“老邻居”“好伙伴”,按理说,两国的商品走动该比谁都方便。 但现实是,中俄贸易额年年增长,俄罗斯食品却始终没能在中国市场打响名号,问题出在哪儿? 答案藏在文化、产品和市场这三道不太好啃的“硬骨头”里。 俄罗斯人的饮食风格,就像他们的冬天:重、厚、浓。糖必须甜得“齁嗓子”,香肠必须油得“滴油”,腌黄瓜酸得能倒牙,黑麦面包硬得能砸核桃。 这些高热量、高脂肪的“硬菜”,在中国消费者眼里,既不健康,也不讨喜。 尤其是在讲究“0糖0卡”“低脂轻食”的年轻女性和中产家庭中,俄罗斯食品几乎是“减肥天敌”。 再看看日韩食品是怎么做的,日本零食小巧精致,像一件件艺术品,韩国泡菜辣得过瘾,还能搭上韩剧的顺风车。 俄罗斯食品呢?包装朴素,甚至有点“粗糙”,分量很足,但没有“颜值”也缺“情怀”。 吃一口俄罗斯巧克力,不知道品牌、不认识包装、不理解文化,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。 更尴尬的是,大多数中国人对俄罗斯饮食的了解,还停留在“伏特加+罗宋汤”的水平,没有品鉴活动,没有文化推广,俄罗斯食品在中国,既没有历史记忆,也没有情感链接。 相比之下,意大利面、日本寿司都是经历了十几年、几十年的文化渗透,才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餐桌。 俄罗斯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,消费者根本“无感”。 打开一盒俄罗斯巧克力,包装像是上世纪的设计,纸盒印刷模糊,封口松松垮垮,标签全是俄文,中文翻译小得像蚂蚁爬过,配料、保质期、产地信息模糊不清。 在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消费者第一眼就会“劝退”。 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,俄罗斯主要食品产区远离中国,运输依赖中欧班列或海运,不但周期长,成本也高。 加上关税,一盒俄罗斯饼干价格可能是国产高端品牌的两倍。 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问题也不少,巧克力融化、包装破损、口感变质,消费者买了一次就不想再碰。 最致命的,是假货太多,现在全国各地冒出不少“俄罗斯商品馆”,但其中不乏“山寨王国”,一些国内小作坊贴个俄文标签就敢号称“进口正品”,尤其在香肠、蜂蜜、巧克力等热门品类上,劣质仿品横行。 央视《新闻直播间》就曝光过这类“李鬼”假货问题,直接伤了“李逵”的形象,真货卖不动,假货还在砸牌子,俄罗斯食品的路越走越窄。 日韩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手段五花八门,明星代言、短视频种草、直播试吃、KOL带货,从线下到线上全覆盖。 而俄罗斯食品呢?连个像样的公众号都难找,电商平台页面干巴巴,图片像PPT截图,文案像说明书翻译,毫无情绪价值。 更别提品牌定位了,俄罗斯食品试图靠“纯天然”“绿色食品”来打市场,但这套说法在中国消费者眼里,早就被欧美有机品牌用滥了。 俄罗斯食品一会儿打“怀旧牌”,说自己是苏联时代的经典味道,一会儿又想走“高端路线”,喊口号说自己原料天然。 结果就是,谁也没打动。 最关键的是,它们几乎没有做任何“本土化”改良,韩国火鸡面在中国推出减辣款,日本抹茶零食年年出新口味。 俄罗斯食品呢?还是那几样老产品,配方不变、口味不变、包装不变,仿佛时间在它们那里停滞了。 没有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产品,就别指望中国人自动买单。 说到底,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卖不动,不是因为市场小,而是因为它们没真正“走进来”。 中俄关系好,是大环境的利好,但商业竞争讲的是产品力和市场理解,不是感情分,从文化隔阂、产品短板,到营销缺位、假货冲击,俄罗斯食品要想翻身,必须从头做起。 第一步,是深度本土化。 不只是把产品“拿过来”,而是“改一改”,比如推出低糖版巧克力、迷你包装的黑麦面包,甚至为中国节日设计限定款,才有机会在社交媒体刷出存在感。 第二步,是改包装、增信息。 全中文标签、透明成分、清晰的品牌故事,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懂、信得过、愿意买。 第三步,是砸钱做品牌。 找美食博主做试吃、拍短视频讲文化、参与电商节日促销,不只是卖产品,更是讲故事、建人设,才能真正把俄罗斯食品“讲进”中国人的脑子里。 第四步,是联手打假。 建立官方认证、产品溯源系统,让正品有保障、假货无生路,重建消费者的信心。
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? 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大型超市,进口食品区人头
老阿七说史
2025-09-15 10:38:06
0
阅读: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