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防部前部长梁光烈曾提出过一番激烈的言论:“晚打不如早打,小打不如大打,打一个,不如拉日本一起打”然而,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位坚定的发声者,竟于11月12日悄然离世,享年84岁。此时此刻,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。 2008年3月,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间会议厅里,刚刚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梁光烈首次以新身份面对中外记者。 镁光灯闪烁间,一位日本记者尖锐提问:“中国如何应对台海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?”梁光烈身形笔挺,目光如炬,沉吟片刻后答道:“晚打不如早打,小打不如大打,打一个,不如拉日本一起打。” 话音落下,全场哗然,这句看似直白甚至粗粝的表述,瞬间通过全球通讯社的电波传遍世界。 事实上,这番话绝非一时兴起的狂言,当时台海局势正处在微妙时刻,台湾地区领导人更迭、美国对台军售持续、日本右翼势力频繁炒作“周边有事论”。 在内部军事会议上,梁光烈曾进一步阐释其逻辑:“战略犹豫会助长分裂气焰,有限度行动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干预,必须让潜在干预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。” 有与会者回忆,他说这话时手指重重敲着东海地图上的钓鱼岛区域,“有些人总以为能火中取栗,那就让他们明白栗子烫手”。 这种战略思维是有其历史渊源的,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、1999年使馆被炸事件中,时任军委领导的梁光烈已深切体会到“战略被动”的代价。 2005年他主持修订《反分裂国家法》配套预案时,就提出“危机前置”理念,认为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超前于政治事态发展,一位退役大校透露,梁光烈常引用林彪辽沈战役前的名言“准备越充分,动作越干脆”,甚至要求演习中模拟“美日联军介入时的最坏场景”。 在南海问题上,梁光烈的双重策略更为明显,2012年4月,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拦截中国渔船时,梁光烈正在南海舰队视察。 他当即命令:“派最先进的执法船前往,但舰炮必须罩上帆布。”事后他向军委汇报时解释:“既要彰显存在,又要控制升级节奏。 东盟国家在看,美国舰队也在看”果然,当中国海监船与菲舰对峙时,后方正在举行中越海军联合搜救演练,这种“前沿强硬、后台沟通”的布局,使黄岩岛对峙最终以菲方撤船告终。 2011年6月,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,这位被西方标签为“鹰派”的将军,却身着戎装详解“中国和平发展道路”。 当被追问航母建造目的时,他幽默反问:纽约时报广场每天升起美国国旗,难道预示要占领曼哈顿?随后严肃强调,中国国防投入始终与GDP增长同步,这个比例还低于二战战胜国的平均水平。 2022年8月佩洛西窜访台湾时,解放军启动的环岛军演震惊世界,军事分析家赫然发现:演习区域与2009年梁光烈批准的“慑独方案”高度重合。 当时他在方案批复页脚手写备注:要让对手从雷达屏幕上看见绝望,一位参与演训设计的将领透露,现今使用的“拒止介入”战术,许多都源于梁光烈推动的联合作战研究。 在东海方向,他的预言以另一种方式应验。202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专门章节分析“中国牵制能力”,特别提到“解放军具备同时应对台海和琉球方向的作战预案”。 而这正是梁光烈当年强调的“多线反制”思维,2010年他视察东海舰队时曾说:“东京总以为钓鱼岛是美日安保的试金石,殊不知它可能成为压垮美日互信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 今日重听“晚打不如早打”的论述,不应简单视为好战口号,而需理解其深层战略逻辑。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战争本身,而是以充分准备遏制战争,用实力对等换取真正和平。 正如梁光烈2013年退役时对继任者的赠言:“军人的最高荣誉不是赢得战争,而是让敌人不敢发动战争。”这份遗产,仍在这片东方大国的血脉中奔流。
摊牌了,从今天起,台湾海峡的“规矩”,我们说了算!就在昨天,面对美英军舰的挑衅,
【23评论】【47点赞】
一介书生NA
[赞][赞][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