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接受削藩就可以当个“富家翁”,为什么吴三桂还是铁了心要造反?提到吴三桂,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实在是不太好,大多数人对吴三桂的印象都是葬送汉人江山的大汉奸,对他的正面的评价几乎没有,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,就是他那反复无常的性格。 但即便如此,人们还是难以理解,为什么他会在垂暮之年选择发动三藩之乱,明明他可以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, 为什么还会造反? 其实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。崇祯十七年,明朝的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击下被迫于煤山自缢而亡,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先降大顺,再投满清,且其降清的时候刚刚与大顺军经历过一场厮杀,站在清朝的视角属于“势穷来投”双方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裂痕。 这种裂痕在清军入关之初就已昭告天下,当吴三桂所部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,城中甚至有一种谣言说他将在京城拥立崇祯帝的太子复兴大明,虽然实际上的情况是摄政王多尔衮从来没有让吴三桂所部入城,所谓“前明太子”也是无稽之谈,但这种谣言之所以存在,就是因为满清统治集团从最开始对吴三桂就是一种“既利用,又防范”的心理。 随着清军推进速度的加快,吴三桂逐渐意识到明朝已经不可复兴,转而卖力向新主子邀功。在清军平定四川等地的过程中,吴三桂出了很大的力,逐渐取得了清朝的信任,受封大将军,待到顺治十六年,吴三桂等人攻下云南,朝廷立即让他开藩设府,一度兼管贵州,在其领地内拥有独立的财权,以及用人权。 这本是清廷的权宜之计,没想到康熙年间,吴三桂的权势越来越大,几乎到了国中之国的地步。 根据清朝方面的统计,如果三藩继续存续,每年都要花费2000余万俸饷,相当于清廷财政收入的一半。 对于吴三桂来说,在云南割地自雄是他最后的归宿,一旦他同意撤藩,手下的那些将军们大概是要另谋出路的。 从历史上来看,当朝廷撤藩的旨意传到云南,那些将领们喊出的话语就是“王功高,今又夺滇”意思是说,吴三桂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,朝廷才让吴三桂在云南称王,现在又要把云南要回去。 那些从一开始就跟着吴三桂的核心人物们自然是愤愤不平。毕竟这些人戎马一生,接受削藩的话,就表明自己要跟自己所有的既得利益说再见。 而吴三桂自己也深知,自己一旦交出兵权,无异于是把自己的免死金牌一起交了。除此之外,吴三桂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八旗军的军事能力。 于是,在这两种想法的交织下,吴三桂决定最后再拼一把。结果大家都知道,吴氏家族几乎是被斩草除根,这场三藩之乱的闹剧,以康熙的大获全胜而告终。 归根结底,清廷与吴三桂之间,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,跟吴三桂的几易其主有关系,也跟吴三桂在成为云南王之后的拥兵自重,不可一世也有关系。 所以吴三桂和清廷之间的一切都是死局,无可转圜,不过就是时间迟早的区别。 参考文献: 《清史稿》 《清圣祖实录》
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回应中国政府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北京时间9月13日
【2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