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干燥,鼻炎老人警惕:宁可闷着,也不能在这3种情况下吹风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,空气中的湿度也开始降低,不少老人会发现自己的鼻子又开始不舒服了。 尤其是有鼻炎问题的长辈,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留意防风保暖。 有些子女可能会劝老人多开窗通风,觉得空气流通对身体好,殊不知在某些情况下,吹风反而可能让老人的鼻炎问题变得更严重。 在很多人看来,吹吹风没什么大不了,甚至有人认为“吹风能锻炼身体”。 但事实上,老年人的鼻腔黏膜本来就比较脆弱,尤其是有慢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的人,他们的鼻黏膜防御能力已经下降,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。 一旦受到干燥或冷空气的直接刺激,很容易引起鼻腔内血管收缩、分泌物减少,进而导致鼻子更加干燥、发痒,甚至诱发打喷嚏、流涕或者鼻塞加重。 那么具体来说,哪些情况下老人家最好避免吹风呢? 首先就是刚洗完热水澡之后。 这个时候身体还处于毛孔张开、体温较高的状态,如果立刻进入温差较大的环境或者直接吹风,鼻腔受到冷空气突袭,很容易刺激黏膜引发不适。 其次就是早晨起床的时候。 整晚躺在被窝里,鼻腔已经适应了温暖湿润的环境,突然接触早晨干燥凉爽的空气,不少老人的鼻子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,连续打喷嚏或者流清涕。 再者就是运动出汗之后。 老年人锻炼本是好事,但运动后血液循环加快,全身毛孔处于扩张状态,此时吹风不仅容易感冒,还会直接刺激呼吸道。 近期有一些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。 例如某地社区卫生中心在2022年秋季做的一项针对300名60岁以上鼻炎患者的跟踪观察显示,在明确避免上述三种情况吹风的老人中,有78%的人鼻炎发作频率明显下降。 相反,另一组没有特别注意防风的人群中,超过六成老人在入秋后症状反复甚至加重。 这说明适当“闷着点”并不是落后观念,而是有实际保护意义的做法。 当然我们说“宁可闷着”,也不是叫老人整天关在完全不通风的房间里。 空气不流通反而容易滋生细菌,对呼吸系统也没好处。 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和方式。 比如通风可以选择中午室外温度较高、湿度相对较大的时候,每次开窗时间不必过长,十五到二十分钟就足够。 如果老人实在觉得闷,也可以在屋内放一个加湿器,或者经常用温水蒸汽熏一熏鼻子,这样既能保持鼻腔湿润,又不会突然受凉。 此外,老人家在户外活动时也可以做一些物理防护。 比如戴上口罩不仅能够过滤一部分灰尘花粉,还能让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一些,减少对鼻黏膜的直接刺激。 围巾或者高领衣物也能保护脖颈不受凉,从而降低鼻腔受刺激的几率。 你说这些方法听起来简单,但真要每天注意,还是需要家人多提醒、多帮忙。 另一方面,饮食调理在秋季也很重要。 老年人可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,比如梨子、百合、银耳等,这些食材性质平和,不容易引起刺激,同时也能从内部缓解干燥。 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,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。 毕竟身体缺水的时候,鼻腔分泌物也会变得更黏稠,堵塞感反而更强。 总而言之,对待老年人鼻炎的问题,防风保暖比一味追求“通风”更重要。 我们不是说完全拒绝新鲜空气,而是要学会分时机、讲方法。 毕竟老人的身体调节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,突然的温度变化和干燥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发不适的原因。 如果家里有鼻炎老人,子女们不妨多留意一下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,在一些细节上帮他们把把关。 如果老人鼻炎症状况持续不见好转,或者出现黄脓鼻涕、头痛等表现,那可能就不是普通干燥问题了,最好尽快去医院看看。 毕竟有些问题靠日常调节是不够的,该用药时还是不能硬扛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张锡纯强调,这味药既能清热,又能利湿,加上甘草能和中补气!在中药材里,滑石看上去
【1评论】【8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