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正元说:雄而不霸的结果,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。因为不霸者没人怕,没人

现象研析所 2025-09-14 16:57:38

蔡正元说:雄而不霸的结果,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。因为不霸者没人怕,没人怕,那事情就多了…… 蔡正元他以东南亚国家的对华态度为例,指出越南近年频繁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勘探,柬埔寨更是在中柬运河项目上出现反复——2024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,柬方突然以“环境评估”为由暂停施工,转而与新加坡企业接触。 这些举动被解读为“中国缺乏威慑力导致盟友离心”。他进一步援引2025年巴黎航展的数据:中国军工企业展出的“东风-61”洲际导弹模型虽引发关注,但订单量不足欧美同行的十分之一,而法国阵风战斗机即便在巴以冲突中表现不佳,仍凭借“战略威慑”标签获得多国订单。这种“硬实力展示”与“市场认可度”的错位,成为其论点的现实注脚。 追溯历史,蔡正元将“畏强”逻辑追溯至人类文明早期。他引用《孙子兵法》中“上兵伐谋”的论述,却话锋一转指出:“但伐谋的前提是让对手相信你有伐兵的能力。”这种观点在冷战时期得到印证—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,美国通过展示北极星潜射导弹的部署能力,迫使苏联撤回运往古巴的核武器。 反观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,面对德国重整军备时采取“绥靖政策”,最终在慕尼黑协定中丧失战略主动权。蔡正元认为,当代国际政治仍未跳出“力量决定话语权”的丛林法则,美国虽因单边主义失去部分欧洲盟友,但其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和美元霸权仍构成实质性威慑。 中国的发展路径则成为这种逻辑的对照样本。自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“中国永远不称霸”以来,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,试图构建“非霸权式影响力”。 但蔡正元观察到,这种“以德服人”的策略面临现实挑战:2025年南海仲裁案重启后,菲律宾在美日支持下强化岛礁军事化,而东盟国家对此保持沉默。 中印边境对峙中,印度持续增兵拉达克地区,中国虽展示歼-20战斗机巡航能力,却未采取更激进行动。这种“克制”被部分国际观察家解读为“战略模糊”,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试探心理。 然而,将“霸权”简单等同于国际影响力,实则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。约瑟夫·奈提出的“软实力”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——美国的文化输出、教育体系与科技优势,使其即便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,仍能吸引全球留学生和移民。 中国近年通过孔子学院、短视频平台TikTok等渠道扩大文化影响力,但2025年澳大利亚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强制出售TikTok澳大利亚业务,暴露出软实力传播的脆弱性。 蔡正元承认,真正的战略平衡需要“威德兼备”: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干预虽引发争议,但其通过重建基础设施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,成功巩固了在中东的存在感。 这种复杂性在当代国际冲突中愈发明显。2025年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,俄罗斯通过“部分动员”和战术核武器部署展示决心,同时以能源折扣换取土耳其、印度的中立立场;乌克兰则在西方军援下持续反击,但北约内部关于“直接参战”的分歧日益扩大。这场冲突印证了蔡正元的观点:纯粹的道德优势难以转化为战略胜利,而过度依赖武力又可能陷入“以战养战”的泥潭。 回到蔡正元的论断,其争议性恰恰在于触碰了国际政治的核心矛盾——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,国家如何平衡“生存需求”与“道德责任”?中国选择“雄而不霸”的道路,既是文化传统的延续,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汲取: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舰队规模远超哥伦布,却未建立殖民地。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声明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,赢得发展中国家信任。但当美国将“印太战略”升级为军事同盟体系,当某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采取“切香肠”战术时,中国如何用非霸权方式维护核心利益,仍是未完成的命题。 这场讨论没有标准答案,却为观察国际政治提供了多元视角。当蔡正元用“牛与童子”的比喻形容国际关系时,或许正暗示着:真正的强者,既要有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实力,也要有值得追随的道德感召力。您如何看待这种“威德兼备”的平衡之道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。

0 阅读:0
现象研析所

现象研析所

研析现象,解读社会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