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1年,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牺牲后没多久,板仓街头突然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。乞丐在街上挨家挨户的要饭,来到杨家门口以后,乞丐突然放下手中的碗,对着院子里正在看书的毛岸英低声喊道:“岸英!岸英!”这名乞丐是谁?他为什么来找毛岸英呢? 1930年11月14日,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。她牺牲前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三个年幼的孩子:8岁的毛岸英、7岁的毛岸青和3岁的毛岸龙。当时,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长沙,湖南军阀何键更是放出狠话,悬赏1000大洋抓捕杨开慧。她被捕后,敌人用尽酷刑,逼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,她只有一句话:“死不足惜,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。” 杨开慧牺牲了,但对敌特来说,毛泽东的孩子,尤其是最大的毛岸英,依然是他们邀功请赏的重要目标。毛岸英当时虽然只有8岁,但在狱中,他亲眼目睹了母亲遭受的非人折磨。 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,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太多。 母亲牺牲后,在杨家亲友和地下党的全力营救下,毛岸英被保释出狱。他和两个弟弟暂时住在了长沙板仓的外婆家。然而,危险并没有远去。何键手下的特务、地痞流氓组成的“清乡队”,像疯狗一样四处搜寻。整个板仓,都笼罩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里。 就在这个时候,那个神秘的乞丐出现了。 他每天都在板仓街头游荡,看起来和其他乞丐没什么两样。但他有个奇怪的习惯,总是不远不近地在杨家附近转悠。终于有一天,他瞅准一个机会,趁着院子里只有毛岸英一个人在看书,便上前搭话。 院子里的毛岸英听到喊声,警惕地抬起头。这个孩子经历了家破人亡的巨变,早就不是一个普通的8岁儿童了。他打量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、满脸污垢的乞丐,没有害怕,也没有作声。 乞丐见他不理,又急切地往前凑了凑,声音更低了:“岸英,别怕,我是你舅舅派来的人!” 舅舅?毛岸英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。他想到了舅舅杨开明,他是母亲生前最信任的亲人之一。母亲在牺牲前,甚至写下“托孤信”,把他们三兄弟托付给舅舅。难道,真是舅舅派来的人? 这个乞丐,其实并不是真的乞丐。他的真实身份,是长沙地下党组织派来秘密保护和转移毛家三兄弟的交通员。 杨开慧牺牲后,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心急如焚,周恩来亲自指示,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把毛泽东的孩子找到,并安全转移出来。这项九死一生的任务,就落在了湖南地下党组织的肩上。 在当时的环境下,任何公开的接触都等于自投罗网。为了不暴露身份,也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,这位交通员只能乔装成乞丐,用这种最不起眼的方式接近杨家,观察情况,寻找机会。 他为什么单单找毛岸英呢?因为岸英是老大,最懂事,也最有主见。只要做通了岸英的工作,就能顺利带走三兄弟。那天,他低声对毛岸英说清了来意,并约定了下一步的联络方式和暗号。年幼的毛岸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沉着,他没有声张,默默记下了所有信息。 这段历史,就像一部没有硝烟的谍战片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。 我们今天回看,可能会觉得乔装成乞丐是个聪明的办法,但在当时,这背后是无数地下工作者用生命在冒险。他们没有名字,没有留下照片,但他们做的事情,却足以惊天动地。 这位不知名的“乞丐”,只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中的一个缩影。他们就像一颗颗铺路的石子,默默承受着压力和黑暗,只为把革命的火种安全地送到下一个站点。 在“乞丐”和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,毛岸英三兄弟最终被秘密带离了板仓。他们的外婆向振熙,一位伟大的母亲,亲手送走了外孙们。为了迷惑敌人,她还特意对外宣称,孩子们因为水土不服,被送回韶山老家去了。 三兄弟的转移之路,同样是步步惊心。他们先是被送到了武汉,找到了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智,短暂停留后,再由舅妈李崇德护送,辗转前往上海。 到了上海,是不是就安全了?恰恰相反,上海的形势更加复杂。由于叛徒出卖,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。负责接待他们的地下党员,有的被捕,有的牺牲。三兄弟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,一夜之间,从革命的后代,变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。 从1931年到1936年,整整五年的时间里,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,在上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他们睡过破庙,住过弄堂,捡过烟头,卖过报纸,推过人力车,甚至在垃圾堆里找吃的。生活的艰辛,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毛岸青的头部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巡捕打伤,留下了一生的病根。 这段经历,对毛岸英的成长影响巨大。他后来回忆说,在上海流浪的那段日子,让他真正认识了中国的社会底层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穷苦人奋斗终生的信念。 直到1936年,上海地下党才终于找到了他们,并将他们送往苏联学习。故事到这里,似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。
何香凝病危昏迷,总理看望突然清醒,提出一个请求,总理含泪答应“周公……我……还
【1评论】【1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