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10月,以冷云为首的8个抗联女战士,手挽手走进了冰冷的牡丹江乌斯浑河,

帝王心术 2025-09-13 22:24:59

1938年10月,以冷云为首的8个抗联女战士,手挽手走进了冰冷的牡丹江乌斯浑河,她们的身后,是1000多个荷枪实弹的日伪军,连敌人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。 乌斯浑河的江水那年秋天格外汹涌,连续阴雨让河水暴涨。八位女性——冷云、胡秀芝、杨贵珍、郭桂琴、黄桂清、王惠民、李凤善和安顺福,就这样挽着手臂迈向深流,水面逐渐淹没她们伤痕累累的身躯。空气中回荡着她们最后的呐喊:“宁可站着死,也不跪着生!” 谁能想到,这八位女兵中最大的冷云才23岁,最小的王惠民仅仅13岁。13岁啊!现在的孩子在这个年龄还在父母怀里撒娇,而王惠民已经扛起枪抗击侵略者了。 冷云的故事尤其令人心碎。她原本名叫郑志民,出生于佳木斯桦川县一个殷实家庭,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女师范学生。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,为了保护家人不受迫害,她不得不以“私奔”的名义离开家乡,改名冷云。这个名字取自诗句“冷云虚水石,水天一色中”,寄托着她一心报国的革命信仰。 就在西征前,冷云的丈夫刚刚壮烈牺牲。她强忍巨大悲痛,将仅两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当地朝鲜族夫妇,带着国仇家恨奔赴战场。令人遗憾的是,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党组织多方寻找冷云的孩子,却始终没有找到。 这些女战士原本可以安全渡河。当时她们已经行至河边准备渡河,大部队被日伪军千余人紧紧包围。在敌人完全没有发现她们的情况下,八位女性毅然向敌人开火吸引注意力。 “同志们!不要管我们,握紧手中枪,抗战到底!” 这是她们对试图返回营救的战友们发出的最后呼喊。明明知道这么做意味着什么,她们还是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主力。 八女投江的壮举不是孤立的事件,而是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的缩影。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支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部队,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,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者。 抗联的艰苦程度远超我们想象。他们经常十几天不见粮食,几十天不见盐粒,上百天见不到一点油腥。在零下30-40度的严寒中,战士们几乎没有容身之所和御寒衣物,饿死的战士甚至比战死的还多。 日寇为了孤立抗联,实行“归吞并户”政策,将山上百姓赶下山集中管理,让抗联失去群众基础。他们还恐吓百姓,谁要送粮给抗日联军,就以通匪论处,轻则关押,重则死刑。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,东北抗联仍然牵制了70余万日本关东军,累计作战超过10万次,消耗日军大量军事资源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如今在牡丹江畔,一座白色的“八女投江”烈士群雕静静矗立,雕像上的女战士们仿佛正迎江远眺。1984年,邓颖超亲笔题写“八女投江”四个大字,这份题词如今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。 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从全国各地赶来,在史料与实物中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。林口县还启动了“八女精神”红色研学项目,组织青少年重走抗联路,在乌斯浑河畔聆听历史。 一位中学生在纪念馆留言簿中这样写道:“站在乌斯浑河边,我仿佛看到了八名女战士从容的背影。她们那么年轻,却又那么勇敢。” 八位女战士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勇气,已经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。她们在个人生死与国家大义之间作出的崇高选择,用生命展现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: 新华社哈尔滨9月4日电《乌斯浑河畔的绝唱》

0 阅读:29

猜你喜欢

帝王心术

帝王心术

古代皇帝的权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