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2年,包拯去世,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,原来,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:“我走后,你要准备21口棺材,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。”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才被知晓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062年的夏天,京城笼罩在一片低沉的气氛里,六十四岁的包拯因病去世,这位在朝堂上铁面无私的官员,这位在百姓心中顶天立地的“青天大人”,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。 消息一出,举国震动,百姓自发聚集,哭声四起,宋仁宗亲临吊唁,看到他简陋的居所,更是百感交集,谁能想到,身居高位的大臣,竟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。 就在众人准备送殡之时,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,七座城门同时打开,二十一支队伍抬出二十一口棺材,城内百姓全都愣住了,根本分不清哪一口才是真正的灵柩。 这个场面很快在民间传开,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谜题,为什么一位清廉的官员要在死后布下这样的局?这成了后世争论了九百多年的话题。 要解开这个疑问,就要回到他生前的所作所为,包拯自幼熟读儒家典籍,刚入仕时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刚直,他在端州任职时,端砚是名贵贡品,当地官员惯常额外加派,百姓苦不堪言。 包拯一查便下令按朝廷定额,不允许多收,他任满离任时,连一块端砚都没带走,清名传遍岭南,后来在陈州赈灾,他查出皇亲庞玉囤积粮食、故意抬价,还在米中掺沙石。 包拯上报后,庞玉被处斩,这件事震动朝野,到开封任知府时,他更是连皇亲国戚的案件都照章办理,从不徇私。 因为敢于弹劾权臣,他的奏章中列名的官员有六十多人,王逵更是被他连续上书七次,最终罢官,这样的人,自然赢得了百姓的敬仰,但也因此得罪了无数权贵。 正因为生前得罪太多人,他很清楚死后可能不得安宁,盗墓在宋代并不罕见,更何况仇家极可能借此泄愤,包拯临终前,把心中忧虑托付给女婿文效,让他准备二十一口棺材,从七个城门同时抬出。 真假混杂,迷惑视线,这个布置表面上像是大张旗鼓的排场,实则是为自己争取一份安宁,还有一个隐含的用意,他不希望百姓蜂拥而至,堵塞街道,甚至因为送葬而引发混乱。 他宁可让人们分不清真假,也不要他们因自己而遭殃,这种心思和他一生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,不为自己多求半分,却时时为百姓着想。 随着时间流逝,这个安排在民间越传越神奇,有人说他学的是曹操的疑冢之法,也有人说这是庇佑百姓的智慧,史书里对他生平有不少记载,却对这场出殡讳莫如深。 正因为官方的沉默,民间传说反而更添色彩,有人坚信他的墓葬坚不可破,也有人传言他的棺木能带来好运,久而久之,这个谜团被层层迷雾笼罩。 九百多年后,一场考古发掘才让谜局逐渐揭开,1973年,合肥东郊施工时,意外挖出一片古墓群,二十多座墓穴散布在田间,有的空荡,有的破败。 考古队小心清理,终于发现一块墓志,上面刻着“孝肃公拯”的名字,官职与谥号一应俱全,这才确认,这里正是包拯的家族墓地。 不同于人们想象的豪华陵寝,他的墓极为朴素,只陪葬了陶器与铜镜,没有珍宝,更令人动容的是,墓中出土一块石板,上面压着家训,字迹工整,内容讲述清廉与节俭。 其中一句“勿因吾名而生傲慢之心”,让人感慨良久,即使身后千年,他仍在告诫后人要靠自己的本事生活。 考古人员还检测出遗骨中汞含量极高,起初有人怀疑他是中毒身亡,但进一步分析后才发现,这其实是当时的防腐方法。 为了从开封长途运送遗体到合肥,必须用朱砂之类的物质保持尸骨不腐,这既显示了宋人葬俗,也透露出包拯不愿在途中给人添麻烦的性格。 虽然二十一口棺材的设计最终没能永远保护他,墓室还是在历史风雨中多次遭毁,但故事却比石碑更加坚固。 它不仅是对一代清官的纪念,更是一种对政治环境的沉重注解,一个廉洁正直的大臣,死后竟要依靠机关算尽才能换取安宁,这本身就是对制度的无声控诉。 包拯的家族延续了这种清风,儿子去世时,只留下几本书;孙子贫寒到葬礼需要亲友凑钱,整个墓群中,没有一处奢华,只有安静与简朴,这种家风与那块家训交相呼应,像是对“清白传家”最直白的诠释。 从1062年的七门齐出,到1973年的考古发掘,这个谜团困扰了世人九百多年,今天再提起,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一个聪明的安排,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。 棺材是真是假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份敢于直面权贵的勇气,那份始终为百姓着想的赤诚之心,包拯活着时是青天,死后依旧用智慧与清白,写下了让人久久难忘的最后一页。 信源:中时新闻网——包拯死後為何用21口棺材、分7個城門出殯?原因很簡單
1062年,包拯去世,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,原来,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
如梦菲记
2025-09-12 16:40:26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