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囊肿不用愁!不但能消,而且好调! 6 月初接诊了一位张先生,42 岁,做工程管理工作,被肾囊肿困扰 2 年 —— 最早体检发现左肾有个 0.6cm 的小囊肿,医生说 “定期观察就行”,没当回事,后来应酬越来越多,熬夜盯项目成常态,今年复查囊肿竟长到 1.1cm,还开始出现左侧腰隐隐胀疼,偶尔弯腰拿东西时疼得更明显,小便也比以前频繁,尤其晚上得起夜 2-3 次,自己买了些 “利尿排浊” 的中成药吃,结果腹胀没缓解,反而添了口干,这才着急来找我问诊。 详细问下来,他的问题很典型:每天久坐开会 4-5 小时,经常陪客户喝酒到深夜,早餐基本不吃、午餐随便对付,最近半年总觉得腰沉,累了之后胀疼加重,还伴有大便黏滞不爽、下肢偶尔轻微水肿,吃点油腻的就腹胀; 看诊时,见他舌质淡、舌边有齿痕,舌苔白腻,摸脉是濡缓脉 —— 这根本不是单纯的 “肾浊瘀阻”,而是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。之前他走的弯路也很常见:觉得肾囊肿就是 “肾脏有浊毒”,盲目吃利尿药,可他脾胃弱,药物伤了脾胃运化,反而让水湿更难排出;只盯着 “消囊肿”,没解决脾肾没动力、水湿堵肾络的根本问题,囊肿当然会越长越大。 针对他的情况,我开的方子是:泽泻、茯苓、白术、党参、熟地黄、菟丝子、三棱。 很多人觉得肾囊肿就得猛 “利尿散结”,其实像张先生这样的情况,核心是 “脾运不了湿,肾排不了浊”—— 脾弱了,吃进去的水谷变不成气血,反而生成水湿;肾弱了,水湿排不出去,瘀在肾内形成囊肿,还会加重腰酸、小便频;水湿裹着肾络,就算勉强利尿,也只是 “治标不治本”,囊肿还会反复长。我的调理思路分四步,层层递进: 第一步健脾祛湿 —— 用白术和茯苓:白术能健脾燥湿,改善他吃油腻腹胀、大便黏滞的问题,让脾能正常运化水湿,不再 “生湿”;茯苓渗湿利水,把瘀在肾周围的水湿排出去,缓解下肢水肿,还能缓和散结药的峻猛,避免伤脾。先让脾 “转起来”,才能给肾减轻排湿负担。 第二步补肾利水 —— 用泽泻和熟地黄:泽泻能利水渗湿、泄肾浊,专门针对肾内瘀滞的水湿,帮助缩小囊肿,缓解腰酸胀疼,不像其他利水药那么伤阴,脾弱的人吃了也不口干;熟地黄能滋补肾阴,避免利水过度耗伤肾阴,还能填补肾精,给肾脏 “补能量”,让肾有动力排浊,不让水湿再瘀积。 第三步温肾助运 —— 加菟丝子:他手脚偏凉,腰腹总觉得发沉,是肾阳有点弱,菟丝子温和温补肾阳,不像附子那么烈,能悄悄给肾脏 “加把劲”,推动水湿排出,改善小便频、夜尿多的问题,还不耗伤肾阴,避免上火。 第四步活血化瘀 —— 最后加三棱:针对囊肿持续增大的核心问题,三棱能破血行气、软坚散结,专门化解肾内瘀滞的浊毒,让囊肿慢慢缩小,还能打通肾络,让水湿和瘀浊能顺畅排出,这样既能利水,又能散结,一举两得。 张先生喝 3 周就反馈:下肢不肿了,大便也成形了,晚上起夜次数减少到 1 次;复诊时我把泽泻减量,加了点枸杞子补肝肾,让他再喝一个疗程;等他三诊再来时,整个人精神好了不少,说腰不胀疼了,弯腰做事也没问题,复查超声显示囊肿缩小到 0.7cm,小便也恢复了正常,不用再总担心囊肿变大。 【不同证型调方思路】 像张先生这样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的情况,用上面的方子就对症; 但如果遇到平时口干咽燥、手心脚心热、腰酸伴盗汗的阴虚瘀浊型,我会换成六味地黄丸加减: 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、莪术 —— 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滋补肾阴,解决口干、盗汗;茯苓、泽泻利水排浊;牡丹皮清热凉血,避免阴虚生内热;莪术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,替代三棱的峻猛,既补又消,不会越补越瘀; 要是还伴有心烦失眠,再加点麦冬安神,效果更准。 其实调肾囊肿,最忌 “一套方子用到底”—— 只利水不健脾,脾弱还生湿,囊肿消了又长;只散结不补肾,浊毒清了,肾还是没动力排湿;盲目用猛药,伤了脾肾,反而加重病情。 关键是先看清是脾弱、肾虚还是水湿瘀阻,再针对性调理,把身体的 “运化力”(脾胃)、“排泄力”(肾脏)、“通路”(肾络)都调顺了,囊肿自然就会慢慢缩小,不再反复。
肾囊肿不用愁!不但能消,而且好调! 6月初接诊了一位张先生,42岁,做工程
陈玉龙谈养护
2025-09-12 16:38:00
0
阅读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