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。17年后,当满头白发她出现时,孩子们愣住了,随后悲痛大哭:“母亲,母亲,您受苦了,您是我们的骄傲!” 1977年北京一个胡同里,21岁的张建国正修自行车,见个穿蓝布衫的白发女人进院,当即瞪过去训斥道:“您是谁?咋随便进别人家?” 女人愣了愣,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一个红绸包,里面是一小撮发黄胎儿的头发。 张建国手里的扳手“哐当”掉地,扑过去抱住她哭:“妈!王承书!您去哪了17年啊!”屋里的父亲张文裕冲出来,老花镜滑到鼻尖,看着眼前的人半天说不出话。 1961年,一个冬夜里。当时王承书在北大任教,接到钱三强的绝密任务:苏联撤走核专家后,兰州504厂的浓缩铀研究(原子弹核心材料)急需她过去帮忙研究,条件是隐姓埋名,家人都不能知情。 她看着熟睡的6岁儿子,写下“长期出差,勿念”的信件,把儿子胎发塞进口袋,凌晨拎着皮箱悄悄离开。 王承书从小就喜爱数理这些学科。18岁进入大学,是全班唯一的女生,冬天裹着棉被在图书馆啃书,连续三年拿了第一。 1941年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深造,拜师了著名物理学家,当时非常刻苦,为了推导方程式在实验室守了四天四夜,提出的方程理论震惊了西方数学界。 1956年回国时,美国扣下她的研究资料,她把公式抄在300多张烟盒纸上寄回;海关说“您儿子是美国籍,不能走”,她抱着孩子据理力争:“他是中国人,必须跟我回家!” 到了兰州504厂,没人知道她的过往,都叫她“王工”。这里风沙大、条件差,冬天她裹两床棉被在煤油灯下算数据,手指冻裂就抹点猪油;夏天厂房四十多度,她和男同事一起扛设备,汗把衬衫浸得能拧出水。 有次研究因为某些问题卡住了,她对着上万组数据熬了三夜,终于找到错误:“离心转速算反了!”那天她嘴角起了大水泡,只能把馒头泡在凉水里吃。 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。王承书正在调试仪器,听到消息后蹲在地上哭,眼泪浸湿了工装裤。 可她没回家,又接着研究氢弹原料,一待又是13年。期间她想写信给家里,但因为有纪律的约束,她只能把自己的思念写在笔记本上,画满儿子喜欢的纸飞机。 1977年调令下来,王承书对着镜子里的白发发呆。回北京那天,她特意买了儿子爱吃的糖葫芦。推开家门,看见院里还放着她当年坐过的小马扎,瞬间红了眼。 晚年她住在北大老宿舍,书架上全是学生送的笔记本。1993 年,王承书遵照丈夫遗愿,将 10 万元遗产与个人积蓄共 20 万元捐给希望工程,在西藏建了“文裕小学”。 1994年临终前,她告诉医生:“把遗体捐给医学院,别开追悼会。” 现在,文裕小学的孩子都会背:“有位奶奶没留名,给祖国点亮了‘核’星光。” 她从不是“狠心抛弃家人”,而是把小家的牵挂,变成了守护大家的力量。 信息来源: 台海网|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,从此音信全无。 文|黑子 编辑|南风意史
1959年李敏想将母亲接到北京生活,毛主席无奈拒绝:李讷都18岁了“爸爸,我得
【2评论】【15点赞】
MD沙发薛
祖国的骄傲
嬴而非政
致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