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教科书的深度使用:从内容挖掘到结构与活动的联动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载体,但现实中存在学生“使用时间少、效率低、行为单一”等问题。要突破这一困境,需从学科内容、结构分析、学习活动与支架三个维度深度挖掘教科书价值,让学生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且有深度的学习”。 一、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与学法内涵: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不仅要“授人以鱼”(传递知识),更要“授人以渔”(教方法)。 (一)学科内容的三重价值 数学教科书承载的知识,包含陈述性、程序性、策略性三类: - 陈述性知识:“是什么”(如概念定义); - 程序性知识:“怎么做”(如运算步骤); - 策略性知识:“如何选方法”(如解题策略)。 同时,教材还蕴含数学文化、基本思想等“隐性养分”。比如通过“数的发展史”渗透数学文化,通过“转化思想(如几何图形的割补)”传递基本思想。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学生掌握知识,更能塑造“思维品质、意志品格”,让学生理解教科书的价值远超“解题工具”。 (二)学法内涵的显性化 教科书的“引言、目录、章首页、小结”等栏目,强化了学法指导功能,但常被忽视。教学中需双管齐下: - 教师层面:主动引导学生关注“栏目意图”——比如“章首页的情境图”是“引入新知的锚点”,“小结”是“知识结构化的抓手”; - 学生层面:在实践中体会“使用栏目”的便捷性(如用目录快速定位知识、用章首页把握单元主题),逐步学会“准确、高效用教科书”。 二、深度剖析显性与隐性结构:把握逻辑脉络 教科书的“组织编排”有**显性(可见的文本、栏目)与隐性(隐藏的逻辑、关联)两层结构,教师需精准把握,才能科学指导学生使用。 (一)显性结构:层级与功能的联动 数学教科书以“章—节—内容模块”形成“大尺度(章)—小尺度(节)—前后衔接”的层级: - 章与章:存在“螺旋上升(如‘数的认识’从整数到小数、分数)”“纵向衔接(如‘方程’为‘函数’奠基)”的逻辑; - 节内部:以“导语(入题)—知识展开(过程)—例/习题(巩固)—小结(归纳)”为线索,每个栏目都有设计意图(如“导语用生活情境引问题”“小结梳理核心知识”)。 教师要引导学生“解码”这些结构:既看到“知识从哪来、到哪去”,也掌握“按栏目推进学习”的方法(如从“导语的问题”切入,通过“例习题”巩固,最后用“小结”整合)。 (二)隐性结构:学科内外的关联 教科书的价值还藏在“数学与其他学科、数学与生活”的隐性关联中: - 学科内:内容领域的“螺旋上升”(如“图形认识”从“直观感知”到“抽象定义”)、“横向关联”(如“代数与几何的融合”); - 学科外:数学在物理、化学等领域的应用(如“比例”在物理“速度计算”中的运用),或与生活的联结(如“统计”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)。 教师需挖掘这些关联,让学生理解“数学不是孤立的”,同时认识到“教科书的结构设计是为了帮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”。 三、深刻理解学习活动与支架:实现学用统一 “学习活动”(学生的探究、实践)与“学习支架”(教科书提供的引导、资源)是相辅相成的:完整的学习需要“活动承载内容,支架支撑活动”。 (一)学习活动的阶段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(从小学“知识引入、操作、应用”到初中“观察想象、实验探究、猜想论证”),可分为“学前(预习)—学中(探究)—学后(总结)”三个阶段。 教师要让学生感知“学习的整体性与阶段性”:既看到“单元/章节的整体目标”,也关注“每一节课、每一个任务的局部推进”。 (二)学习支架的适配性 学习支架(如“导语的问题链”“例习题的分步提示”)的有效性,依赖于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”。教师需引导学生: - 明确“用教科书的什么内容”(如用“探究类习题”开展小组合作,用“小结”进行自我测评); - 达成“什么样的学习目标”(如通过“章首页情境”建立“数学与生活的联系”,通过“例题”掌握“解题规范”)。 结语:让教科书成为“深度学习的脚手架” 数学教科书的价值,不在于“被简单翻阅”,而在于“被深度解读与使用”。当教师从“学科内容、结构、活动”三个维度引领学生挖掘教科书,学生才能真正成为“学习的主体”——既掌握知识与方法,又形成“主动用教科书、会用教科书”的能力,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数学教科书的深度使用:从内容挖掘到结构与活动的联动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核
特级钱守旺云
2025-09-12 08:44:16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