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板栗之乡”信阳,最近被一条热搜戳了肺管子——外地客商把收购价压到两块多,理由简单明了:虫眼太多,卖不动。 种了几百年的老树,年年挂果,年年被虫子啃得像筛子,再好的味道也进不了超市货架。 老赵蹲在村口剥栗子,指甲缝里全是虫粪,他说去年拉了两千斤去武汉,分拣完只剩一千三,扣除运费,还倒贴了八百。 听起来像段子,实际上是信阳栗农的日常。 虫子问题不是没人管,县里的技术员年年发药,可一场雨一冲,虫子照吃不误。 科研院所的论文堆成山,但真正落地的方案寥寥无几。 隔壁罗山县倒是有个土办法:开花前套袋,虫子钻不进去,可袋子要钱,人工更贵,一亩地多投四百,谁来掏? 信阳的栗子甜,糖分高,虫子爱吃,这是命。但命可以改。 云南昭通用灯光诱杀,把虫口密度压下去七成;河北迁西搞早熟品种,赶在虫卵孵化前收完。 信阳能不能抄作业?能,但得有人牵头。 市农科院如果把实验田直接搬到谭家河乡的坡地上,让农民看到“无虫果”长什么样,比一百页PPT管用。 补贴别只补苗,补袋子、补诱虫灯,哪怕每亩只补一百,农民也敢试。 最烦那种“研究完了再说”的腔调,虫子可不等人。 信阳的栗子想走远,先得让虫子闭嘴。 这事儿难吗?难,但更难的是明年还重复今年的叹息。
“板栗之乡”信阳,最近被一条热搜戳了肺管子——外地客商把收购价压到两块多,理由简
雪花飘飘洒
2025-09-11 18:31:09
0
阅读:1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