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巢"账本"曝光:占北京黄金位置,斥35亿建成的“鸟巢”,自从建成后,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,甚至被外媒断言“注定荒废”,那么事直至今日,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? 提起奥运场馆的赛后命运,不少人会想到雅典那些被杂草吞噬的看台,或是亚特兰大被炸毁的纪念馆——这些曾见证盛会的建筑,往往因高昂维护成本沦为"财政包袱"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,耗资35亿建成的鸟巢也面临同样质疑:占着北京黄金地段,每年8000万维护费像个无底洞,外媒甚至断言它"注定荒废"。 十五年过去,这只钢铁巨鸟的"账本"究竟如何?是持续亏空还是逆势翻盘?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,主体育场的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征集,最终瑞士设计师与中国团队联手打造的"鸟巢"方案脱颖而出。 这个以钢铁树枝编织而成的建筑,占地25万平方米、能容纳8万人,既体现中国传统意象,又充满现代感。 可方案刚确定就引发争议:原始预算30亿根本兜不住,招标时全国只有三家企业敢接手,最终总投资一路涨到35亿,其中政府承担58%,企业联合体拿下30年经营权补足剩余资金。 当时没人敢打包票这钱花得值。 要知道,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因场馆超支,当地纳税人还了30年"奥运债";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,场馆年维护费压得政府喘不过气。 鸟巢更特殊,它的钢结构毫无规律可循,4.2万吨钢材全靠工人手工焊接,焊缝总长超300公里,光是把这些"钢铁树枝"拼起来就难倒了无数工程师,赛后运营的难度可想而知。 奥运会结束后,质疑声果然应验。 2012年有调查显示,多数游客觉得花50元进体育馆"不值",曾经挤满人的看台变得冷清,当年门票收入占比从奥运时的70%-90%暴跌到40%-50%。 更棘手的是,8万人的容量成了负担:办小型活动,场租还不够付水电费;办大型活动,一年到头也凑不齐几场,四年才办了61场。 加上每年8000万维护费,有人算过账,再算上政府为维持运营贷的10亿贷款利息,每年要填2亿多的窟窿,"拆了建商业综合体"的呼声越来越高。 但鸟巢没走国外场馆的老路。 运营团队先从游客体验下手,2012年开放空中走廊,让游客能登顶看"金镶玉"屋顶,又把内场改造成大型演出场地。 周杰伦、华晨宇等歌手的演唱会一场接一场,单场租金最高能到800万;电竞总决赛、马术大师赛等高端赛事也陆续落地,单场赞助费就够覆盖小半年维护费。 2018年,鸟巢经营收入达到2.68亿,第一次实现"营收覆盖成本",彻底扭转亏损局面。 更聪明的是,鸟巢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。 它成立了票务、传媒子公司,开发出"巢团团"毛绒玩具、AR导览眼镜等文创产品,连3元一杯的"鸟巢水"一年都能卖150万杯。 2022年冬奥会,它通过改造再次成为开闭幕式场馆,"双奥遗产"的身份让游客量翻倍,2023年光50元一张的参观票就卖了51.6万张。这些操作不仅让鸟巢自己赚钱,还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涨了40%,地铁8号线日均客流多了8万人次。 如今再算鸟巢的"总账",答案很清晰:单论经济账,它累计营收超50亿,早已覆盖35亿造价和贷款成本,连续8年盈利。 论社会价值,它是全球唯一的"双奥场馆",既是中国制造的名片,也是全民奥运记忆的载体。 对比之下,伦敦奥运体育场每年还要政府补2000万英镑,东京新国立竞技场至今没回本,鸟巢的运营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个新范本。 说到底,鸟巢的成功不是偶然。 它打破了"奥运场馆赛后必废"的魔咒,证明大型地标建筑只要跳出"单一赛事用途"的局限,走多元化运营的路子,就能从"财政包袱"变成"城市资产"。 这不仅是鸟巢给中国的启示,更是给全世界举办过奥运的城市上的重要一课。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,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,麻烦您点一下关注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!
9月11日,狗仔江小宴爆料,男明星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亡,10号晚上还在朋友家里吃
【1评论】【5点赞】
用户14xxx23
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是谁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????
用户59xxx18 回复 09-11 23:41
贪的
用户14xxx36 回复 用户59xxx18 09-12 02:23
反正在你眼里,只要不到你口袋都是贪
用户10xxx34
浪费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