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的女性已经彻底疯魔,从最开始的不谈恋爱,不结婚,到后来的不生孩子,不愿意和男生发生关系,现在变成了不跟男性交流,甚至是不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兄弟说话,本来的初衷是为了争取更平等的权益,可却逐步变成了极端对立,甚至有人近乎于“疯魔”。 最初,韩国女性只是想摆脱那些无形的束缚。她们不想再被 “女儿就该懂事” 的老话困住,希望在婚姻、生育和工作中能得到公平对待。 她们期待的不过是下班后不用独自承担所有家务,升职时不会因为是女性而被忽略,怀孕后不用面临失业的风险。这些朴素的愿望,曾经带着温暖的期待。 可现实却冰冷又坚硬。当下,房价高企令人几近窒息,职场竞争激烈似无形枷锁,而结婚生子仿若背负沉重镣铐,种种压力如影随形,压得人难有喘息之机。 社会没有给她们想要的理解,反而用误解和指责一点点磨掉了她们的期待。 加班到深夜的女性,看着男同事轻松获得晋升;休完产假回到公司,发现自己的职位早已被别人取代;签劳动合同时,被要求承诺结婚后就离职 —— 这样的事情多了,失望渐渐变成了防备。 网络放大了这些情绪。一些极端的想法开始传播,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。 她们慢慢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:不恋爱、不结婚、不生育。 她们开始刻意避开身边的男性,连亲生父亲和兄弟都尽量少说话,就为了躲开催婚催生的压力。在社交中拉黑男性好友成了常事,她们觉得这不是攻击,而是自我保护。 更让人忧心的是,争取平等的初衷慢慢变了味。 一些激进的言论开始出现,把韩国男性称作侮辱性的称呼,甚至有人在怀孕后因为胎儿是男孩就选择堕胎,还把照片发到网上寻求认同。这些极端的做法让 “女权” 这个词在韩国成了贬义词,一提起来就让人想到性别对立和仇恨。 真正矢志追求平等的女性,反倒怯于启用“女性”这一标签,她们谨小慎微,仅敢以“平等主义者”自称,于言语间藏起心底对平等的热望。她们被激进派牵连,遭受着莫名的歧视,渐渐不敢发声。 而男性群体则把这些极端行为当成 “疯子” 的举动,对所有女性都多了份不信任。两性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,就像被越挖越宽的峡谷。 政府不是没有尝试过解决问题。他们发放高额的生育补贴,在公司设立 “女性保护区”,想让女性的生活轻松些。 可这些政策没能触及根本。拿到补贴的女性,依然要面对职场上的隐形歧视;在 “保护区” 里的女职员,还是要忍受上司的差别对待。这些政策像隔靴搔痒,不仅没拉近两性距离,反而让隔阂更深了。 年轻女性目睹长辈与同事于婚姻、职场中精力被消磨,自身努力亦常遭轻视。长此以往,她们对传统“幸福家庭”故事的信念逐渐崩塌,不再轻信。 拒绝恋爱结婚生育,成了她们对抗不公的最后办法。可这样的选择背后,是难以言说的孤独。女儿不跟父亲说话,姐妹和兄弟疏远,家里的温度越来越低。 街上的游行队伍里,反对性暴力的女性举着标语,旁边就有年轻男性举牌骂她们是 “精神病”。奥运冠军因为留短发被网暴,大学开女性讲座会被闹到取消。性别议题成了一场没尽头的拔河比赛,谁都觉得自己委屈,谁都不好过。 将这些现象径直归结为 “疯魔”,未免太过草率。 然而,这般极端的对立态势,的确使得整个社会深陷困境之中。当宠物车代替婴儿车,当家人之间沉默代替交流,这个社会失去的不仅是未来的人口,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。如果大家都不放下偏见,重新学着沟通,这样的僵局只会越来越糟,最终困住的是所有人。
我同事的弟弟离婚了,原因是女方出轨,还把人带家里,被她弟弟提前出差回来撞见了。她
【3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