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胡应湘30亿承建虎门大桥通车,他信誓旦旦的说:回本后就把大桥送给国家。谁知道,这座大桥竟让他日入500万,他还舍得吗? 一座跨江大桥,投资30亿,建成后日进斗金,收回成本就无偿交给国家,这承诺听起来多带劲? 胡应湘1935年出生在香港,祖籍广东花都,家里早年靠出租车生意过日子。父亲胡忠是爱国商人,从小教育他心向祖国。1958年,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,回香港干起建筑工程。1969年,他创办合和实业有限公司,先在香港接工程,后来扩展到地产,1972年公司上市,实力逐步壮大。 改革开放后,国家需要资金和技术,胡应湘是最早一批响应号召的香港企业家。1978年底,他回广东考察,看到珠三角基础薄弱,交通落后,就决定投资。1983年,他先投建广州中国大酒店,这成了广东对外开放的窗口,吸引不少外资进来。接着,他把重心转向交通基础设施,投资广深珠高速公路、广珠高速公路等,总里程371公里,这些路网连通珠三角各地,促进货物流通和经济交流。 这些项目大多采用BOT模式,企业出资建好后运营一段时间,收回成本就移交给国家。这种方式符合国家发展需求,也体现了企业家对祖国的支持。胡应湘的投资总额超过510亿元人民币,不仅建路,还投电厂如沙角B和C电厂,总装机388万千瓦,为广东电力供应打下基础。他的这些举动,推动珠三角从农业区转向经济重镇,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。 到90年代初,珠江口交通瓶颈越来越突出,广东省规划跨江通道。胡应湘看准机会,投身虎门大桥项目。这座桥位于广州南沙和东莞虎门之间,横跨狮子洋,是珠江三角洲环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。1992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,胡应湘的合和集团投入近30亿元人民币。桥的设计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,主跨888米,悬索结构,抗风能力强,建成后成为中国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。 建设过程历时五年,面对珠江水流复杂和地质挑战,工程团队克服困难。1997年6月9日,大桥通车,这标志着珠江东岸交通大动脉打通。通车当天,车流量就开始上涨,连接广州和东莞,方便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。收费从1997年7月1日起,小型车40元一趟,运营期定到2029年5月。 通车后,大桥效益超出预期。日均车流量从设计8万辆,实际高峰期达到17万辆甚至19万辆。收费收入稳定,日均约500万元,一年下来超过18亿元。这笔钱主要用于成本回收和维护,但也引发外界关注:这么赚钱的项目,胡应湘当初承诺收回成本后交给国家,他真会兑现吗? 胡应湘在建桥时就明确表态,不计额外利润,收回投资后就把大桥移交政府管理。这符合他一贯的投资原则,从广州酒店到高速公路,都是为国家发展出力。面对高额收益,他没有改变主意,坚持BOT协议约定。国家在改革开放中,正是靠这样的爱国企业家注入资金和技术,基础设施才快速完善,推动经济腾飞。 虎门大桥通车后,珠三角东岸城市联动加强,贸易额大幅上升。周边工厂增多,就业机会增加,居民出行从依赖轮渡转为快速过江,节省时间成本。桥的设计车流量虽超标,但结构安全,经2020年5月涡振事件后,通过专家评估和维护,继续正常运营。2024年8月起,延长货车限行措施到2029年8月,确保安全。 胡应湘的投资模式,为内地基建提供经验。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项目,既解决资金缺口,又保障长远利益。他的事迹体现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深厚感情,在“一国两制”框架下,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。类似广深高速公路,也按约定移交,收入用于公共事业。 回顾胡应湘一生,他捐款教育和慈善逾2亿元人民币,2025年仍位列香港富豪榜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企业家不只追逐利润,更要心系国家。虎门大桥如今仍是关键通道,车流量稳定高位,继续服务大湾区建设。
1997年,胡应湘30亿承建虎门大桥通车,他信誓旦旦的说:回本后就把大桥送给国家
虎虎聊娱乐
2025-09-11 13:34:38
0
阅读: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