靠中产年入100亿的“福建中药一哥”,卖不动了?   曾经一粒药炒到1600,现

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-09-11 12:24:22

靠中产年入100亿的“福建中药一哥”,卖不动了?   曾经一粒药炒到1600,现在回收价跌到400都无人问津,这不是清仓甩卖,是中产不买账了。   你想想,前几年谁家里没几粒片仔癀?不是为了治病,是为了撑场面。送礼不送烟酒,送一粒“药中茅台”,显得有品位、有实力。   那时候它不只是药,是身份符号,是朋友圈里的硬通货。你有,说明你懂养生、有门路、舍得花钱。   可现在呢?家里囤的药快过期了,想出手换点钱,回收商摆摆手:“不要了,卖不动。”你这才发现,原来这玩意儿根本不是理财产品。   它涨的时候,你说它是神药;它跌了,你才明白,它连保值都做不到。黄金能熔了换钱,茅台能转手流通,片仔癀?过期了只能当摆设。   中产也不是傻,当初跟风买,是因为身边人都说好。朋友说护肝,亲戚说解酒,老板咳嗽两声都要含一粒,你不信也得信。   再加上“国家绝密配方”这六个字,听着就神秘,好像掌握了什么祖传秘技。天然牛黄、麝香,听着也贵,贵就有价值,这是很多人朴素的认知。   可问题是,再贵的药,治不了心病。治不了房贷压顶,治不了孩子补习费,治不了父母住院自费部分。   当口袋越来越紧,谁还愿意花半个月工资买一粒药?你说它清热解毒,药店二十块的牛黄解毒片也能做到。   更现实的是,你喝多了难受,吃它未必管用;你熬夜伤肝,靠一粒药就能补回来?真那么灵,医院早该关门了。   片仔癀最狠的一招,是把保健品卖出了奢侈品的价。它不靠疗效赢市场,靠的是焦虑和虚荣心。   它精准踩中了中产的软肋——怕死、怕老、怕应酬伤身,又怕在人前掉面子。你喝得满脸通红,递你一粒片仔癀,等于说“我懂你,我有办法”。   可这种情绪红利,总有吃完的一天。当大家发现,吃了也没变健康,送了也没升职加薪,热情自然就退了。   企业也慌,一看卖不动,立马涨价。2023年从590直接跳到760,涨得理直气壮,说原材料贵。可老百姓不吃这套,你涨你的,我偏不买。   结果呢?官方越涨,回收价越跌。现在市面上500都难出手,临期的350都没人要。这不是市场,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。   最惨的是那些囤货的黄牛和小药商,前两年还做梦靠片仔癀发家,现在砸手里了。想割中产,反被中产割了韭菜。   更扎心的是,这家公司一半的收入靠这一款药撑着。92%的肝病用药收入来自片仔癀,等于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。   你可以说它专注,也可以说它懒。几十年就靠一个老配方吃饭,没推出什么真正能打的新品,靠讲故事撑市值。   现在故事讲不动了,资本也跑了。股价一天蒸发百亿,投资者用脚投票:这不是成长股,是过气网红。   它也想转型,搞化妆品,推珍珠霜,说要做“大健康”。可消费者一想,我买护肤品是为美,不是为“中药情怀”。   你一个做药的,突然说要给我美白抗老,谁信?比起大牌实验室,你那点“古法秘制”听着像忽悠。   说到底,片仔癀的落寞,不是产品不行,是时代变了。以前大家信“贵就是好”,现在开始算性价比。   以前觉得送贵的有面子,现在怕送太贵让人尴尬。以前觉得养生要花大钱,现在发现早睡早起更管用。   它曾经是中产的安慰剂,现在连这层意义都没了。你喝白酒伤肝,吃它没用;你熬夜加班伤身,吃它也没用。   真正的健康,是规律作息、合理饮食、少操心。可这些都不赚钱,也没法包装成礼盒送人。   所以片仔癀的悲剧,也是很多“神药”的宿命——当人们不再为焦虑买单,泡沫自然破了。   它或许还能活,降价走量,回归普通药品定位。但那个靠炒作、靠身份、靠稀缺性收割中产的时代,一去不返了。   我们普通人也该醒醒,别再迷信天价保健品。真要护肝,少喝酒比啥都强;真要养生,好好吃饭睡觉最实在。   别让一颗药,成了压垮钱包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0 阅读:61
紫蓝谈社会趣事

紫蓝谈社会趣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