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5年,冯国璋荣归故里,在途中遇到了一位看起来像乞丐的老妇人,便问:“前面是诗经村吗?”听到这熟悉的声音,老妇泪如雨下,愤怒地说道:“十年过去了,你难道不认得我吗?” “往哪里寄信?谁知道你在哪?”吴氏对着冯国璋说道。彼时,刚刚被清廷授予军械局督办要职的冯国璋衣锦还乡,却在村口被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质问。而这位老妇人正是他离别十年的结发妻子。 冯国璋1885年离家投奔淮军时,长子家遂刚满三岁,幼女家适尚在襁褓。十年间吴氏独自抚养子女,靠纺纱织布和帮佣维持生计。《河间县志》记载,1893年华北大旱时,当地妇女普遍以草根树皮充饥,许多人家不得不典当全部家当换取粮食。 冯国璋此时刚从日本考察军事归来,身着崭新的北洋军官制服。而吴氏因常年劳作,刚过四十就已白发苍苍、腰背佝偻,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。这个鲜明对比被当时围观的乡邻记录下来,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典故。 冯国璋听到发妻的询问后,当即下马跪地,向妻子磕头谢罪。他解下腰间佩刀递给妻子表示任其处置,这个举动让围观的乡邻无不动容。当时正值秋收时节,在场许多农妇都想起自家在外当兵的丈夫,田埂上哭成一片。 这个故事反映了晚清军人的普遍困境。当时淮军、练军常年在外驻防,许多士兵十年不得归家。直隶总督府档案显示,1895年直隶地区军人家庭的离婚率比普通家庭高出三倍,多数都是妻子不堪生活重负改嫁。 冯国璋立即将妻儿接到保定任职处所。但据其孙女冯容回忆,这段婚姻始终存在裂痕。吴氏后来常年吃斋念佛,1905年便早早离世。冯国璋在葬礼上亲手书写“贤良淑德”匾额,并终身保留着妻子用过的纺车。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,任何功成名就的背后都有家人的默默付出。让我们珍惜身边相伴之人,感恩他们的付出与坚守,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不忘守护家庭温暖。毕竟,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高官厚禄,而是患难与共的真情。 信息来源: 天津市档案馆藏|《北洋陆军人事档案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|《冯国璋年谱》 河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|《河间县志(1876-1911)》 文|何夕 编辑|南风意史
郑洞国勉强算作投诚,为何按起义标准享受礼遇?三个身份大为特殊“1950年3月的
【1评论】【6点赞】
浮云缝里看星星
冯巩差点没机会投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