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发现这段历史挺有意思——一门“印度大炮”,如何启发了阿森纳队徽。
如果你关注英格兰足球,一定对阿森纳队徽上那门标志性的火炮不陌生。
就在枪手诞生的地方,曾经真的摆着一门巨炮,人们称它为“奥朗则布之炮”。
就在不久以前,这门庞然大物一直矗立于伦敦伍尔维奇皇家炮兵营门前,离阿森纳的发源地“皇家兵工厂”仅一箭之遥。
这可不是普通火炮:
• 青铜炮管重 17.5 吨
• 口径 8 英寸
• 全长 4.98 米
炮身铭刻着“穆罕默德·奥朗则布·阿拉姆吉尔”——印度莫卧儿帝国第六位皇帝的名字。
1677 年,奥朗则布下令铸造此炮。皇帝死后帝国动荡,大炮几经易手,最终落到珀勒德布尔(Bharatpur)的贾特王族手中。
19 世纪初,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控制整个次大陆。提普苏丹败亡后,唯一还能抗衡的力量是马拉塔人。
英马战争把当时最顶尖的统帅摆上棋盘:马拉塔英雄亚什万特·拉奥·霍尔卡 vs 日后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亚瑟·韦尔斯利(威灵顿公爵)。
1804 年 11 月,霍尔卡退守珀勒德布尔附近的迪格(Deeg),向当地统治者兰吉特·辛格求援并得应允。英军迅速包围迪格堡,堡墙之上,奥朗则布之炮昂然指向敌军。
三个月围城,曾征战三大洲的英军统帅莱克勋爵始终未能破城。最终兰吉特·辛格与英方议和,让珀勒德布尔又保持 20 年独立。
1825 年 10 月 2 日,斯泰普尔顿·科顿(后称康伯米尔勋爵)奉威尔斯利之命再征迪格。12 月 10 日抵近,次年 1 月 18 日炸开堡墙,英军涌入,迪格陷落。
科顿把这门战利品炮运回英国,木质炮架被换成皇家炮架厂铸造的铁架。1828 年 10 月 21 日,炮兵总监亚历山大·迪克森爵士致信皇家炮兵团:
“承蒙国王陛下(乔治四世)恩典,拟将此炮安放于伍尔维奇兵工厂前,由皇家炮兵与工兵部队保管。”
于是它就在那里一直站到 2007 年,成为精湛军械工艺的象征。谁又知道,百多年前,它是否也曾悄悄启发了那家诞生于兵工厂的足球俱乐部,化作今天我们熟悉的阿森纳队徽上的那门火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