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程打击,德国太狠了!9月10日,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表示,他们将发起一场所谓纵深打击倡议,利用远程无人机,对俄罗斯领土实施打击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 9月10日,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宣布了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消息——德国将发起一项“纵深打击倡议”,计划利用远程无人机对俄罗斯本土实施打击。 这一次,德国不仅出手援助乌克兰,还打算把战斗尺度直接推向一个新高度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德国计划投入至少3亿欧元,签署数千架远程无人机的采购合同,并和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企业展开合作。 简单来说,这意味着未来乌克兰不仅在前线作战有了硬核武器的支撑,还能借助德国的技术和资金,把战场直接延伸到俄罗斯本土。 说实话,这一步棋放在以前的德国身上,真是有些出乎意料。德国在国际上一直给人一种稳重、理智的印象,尤其在军事行动上通常偏保守,更多是提供防御性武器和人道援助。 但是这一次,德国直接参与到进攻行动里,甚至可以算是“高风险、高参与度”的军事干预。尤其是结合乌克兰的实际战斗经验,这次的远程打击计划可能会彻底改变俄乌战局的格局。 讲到无人机,大家应该不陌生。无人机的优势很明显:高效率、精准打击,而且不用派飞行员去冒生命危险。 相比传统空袭,它不仅成本更低,而且可以连续大规模作战。 德国这次计划采购的无人机,可不是普通的民用型号,比如“卡玛”,飞行距离约100公里,还能挂弹头,而且抗干扰能力强;更厉害的是“矢量”无人机,它能自主导航,不依赖卫星信号,飞行距离能达到180公里。 更关键的是,这些无人机可以大批量生产,一个月就能交付几百架,这意味着乌克兰可以持续获得远程打击能力,不必完全依赖昂贵的导弹,战场持续作战能力大大增强。 德国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采取这么强硬的策略,有几个很现实的原因。 从战场情况来看,乌克兰的反攻并不顺利。俄军一直保持压力,如果西方国家不提供更具攻击性的武器,乌克兰很难稳住防线。 德国的远程无人机援助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乌克兰的压力,甚至直接打击俄罗斯的能源设施和重要目标,这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巨大助力。 而且,国内政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德国总理默茨上台以来,就把支持乌克兰作为重要政治承诺。 而民调显示,大多数德国民众支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。政府在国内有这样的舆论压力,自然需要采取实际行动兑现承诺。 与此同时,在北约内部,英美法等国早已放开远程武器使用限制,如果德国再不跟进,很容易显得被动甚至被边缘化。所以,从国内政治和国际地位的角度来看,德国出手也是有战略考量的。 再一个原因,是德国自身的军事建设需求。默茨政府计划在2026年恢复义务兵役制,并把国防开支提升到GDP的5%,远高于北约2%的要求。 同时,德国还打算从美国购买大批“爱国者”导弹,一部分提供给乌克兰,一部分用于自卫。 这说明德国不仅是临时应付战争需求,而是在为长期战略做准备,目标是打造欧洲最强的常规军队。这次无人机计划,很可能只是德国整体战略布局中的一环。 远程打击对俄罗斯的威慑作用也不容小觑,乌克兰在此前的战斗中,尤其擅长利用无人机对俄罗斯炼油厂进行精确打击,直接让俄罗斯能源出口受阻,造成经济损失。 德国提供的无人机能够进一步扩大这种打击能力,让攻击从乌克兰边境延伸到俄罗斯本土。这不仅是对乌克兰复仇的手段,更是对俄罗斯经济命脉的一种直接威胁。 当然,远程打击也带来不少风险。无人机虽然高效,但如果俄罗斯选择报复,冲突很容易升级。俄罗斯已经多次发出警告,表示如果西方国家提供远程打击武器,就等于直接参战,甚至可能触发核威慑。 这意味着德国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小心权衡,否则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局势。同时,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能力是否能持续满足战场需求,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。如果供应跟不上,战略效果就会打折。 从国际层面看,德国的举动也存在争议。英国明确支持德国,并计划采购无人机给乌克兰;但欧盟内部仍有分歧,一些国家对军事干预保持谨慎态度,认为军事行动不属于欧盟权限。 这种分歧说明,即便德国已经出手,整个欧洲对支援乌克兰的态度还未统一,可能会影响战略协同效果。 另外,这次远程打击行动还反映出现代战争的新趋势。无人机低成本、高灵活、抗干扰能力强,这些特点正在改变战争面貌。 面对大规模无人机袭击,传统防空系统压力巨大。这也让各国看清,未来战争不再完全依赖昂贵导弹和大型武器,而是高科技、低成本、快速部署的无人化作战方式。
远程打击,德国太狠了!9月10日,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表示,他们将发起一场所
不负赋墨尘
2025-09-10 23:35:26
0
阅读: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