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事到如今,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? 2024财年,美国联邦赤字再次突破1.7万亿美元,几乎抵得上冷战最激烈时的军费开支。会议桌上的文件不断堆高,但摆在眼前的问题始终绕不开一句话——美元的底气从何而来? 几十年前,美国人还可以用“制造+科技”来回答:从底特律的汽车,到硅谷的芯片,美元背后对应的是真实产能和世界领先的工业链条。 走进2025年的沃尔玛,货架上琳琅满目的“中国制造”让答案变得刺眼。就连美国独立日的星条旗,也要靠中国义乌工厂的针线支撑。 2023年,拜登政府宣布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展开“芯片围堵”,意图切断中国在前沿半导体上的突破。 当时的预期是“中国将被掐住咽喉”,一年不到,华为新一代芯片在深圳量产,连美媒都不得不承认,中国在极端压力下反而加速了自主研发。 与此同时,俄乌冲突让另一条清晰的曲线浮出水面。 美国本想通过制裁俄罗斯来“孤立”中俄,但2024年双边贸易额却飙升至历史新高,且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为主。美元在这场制裁博弈中,意外沦为“被边缘化”的一方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美国军费的困境。冷战时期造航母几乎像“流水线作业”,而今五角大楼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事实:船坞工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,新舰延宕交付成了常态。 军费越砸越多,但造舰速度却连盟友日本都比不上。 这一切反噬到金融体系本身。美元本质是信用凭证,必须能换来“真东西”。可问题在于,美国早已习惯了“印钱买世界”,而世界的“造东西”能力,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这样的制造强国手中。 正如学者在一次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上坦言:“没有中国供给链,美元就是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。” 相比之下,中国的韧性在危机中凸显出来。无论是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,还是新能源、基建的庞大内需市场,中国能从原材料到成品独立打通全链条。 2022年的全球能源动荡中,中国制造业依然保持正增长,而美国却面临通胀率飙升至40年来最高的窘境。 于是,当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再度提出“再工业化”口号时,外界的质疑接踵而至:工人去哪儿找?产业链还能重建吗?所需的时间,美国还有吗? 这就是如今的局面:美元的霸气没有彻底消失,但它已经离不开一个前提——谁掌握了“制造”,谁就掌握了话语权。而在这个格局里,中国正悄然把主动权攥得更紧,美国却显得愈发心慌。
美媒披露: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一致认为:只有赶快解决中国,让中国老老实实坐在奴隶和佣
【338评论】【14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