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思和教授说:“听戏就好好听戏!对样板戏不要吹毛求疵,功过是非,不要让艺术去背锅!” 这句话道破了样板戏评价中的核心矛盾 —— 长期以来,人们往往将样板戏的历史关联与艺术属性混为一谈,让艺术承担了过多非艺术层面的争议。若想客观看待样板戏,首先需要剥离历史语境的附加权重,回归 “听戏” 的本质,从艺术本体出发审视其价值与局限。 从艺术创作的技术层面看,样板戏在戏曲现代化改造中其实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探索。为了让传统戏曲更贴合时代审美,样板戏在音乐、表演、舞台呈现上进行了大胆创新:《红灯记》中,作曲家将京剧西皮、二黄的板式与交响乐融合,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,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,如 “临行喝妈一碗酒” 唱段,旋律激昂且朗朗上口,至今仍有较高传唱度; 《智取威虎山》在舞台调度上突破传统京剧的虚拟性,引入实景布景与灯光特效,“打虎上山” 一场戏中,杨子荣的身段功架与雪景、音乐配合,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,让传统戏曲的 “程式化” 与现代舞台的 “写实感” 实现了较好平衡。此外,样板戏的演员选拔极为严格,李少春、袁世海、刘长瑜等艺术家将深厚的传统功底融入角色塑造,使李玉和、座山雕、李铁梅等形象既符合时代需求,又具有戏曲人物的艺术张力。这些艺术层面的探索,本质上是传统戏曲在特定时代的一次现代化尝试,不应因历史争议而被全盘否定。 更重要的是,“让艺术去背锅” 的评判逻辑,本身就违背了文艺评价的基本规律。艺术作品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 —— 它既可能承载历史记忆,也可能具备技术创新,还可能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。当我们剥离附加,单纯聆听《沙家浜》中 “智斗” 的唱段,仍能感受到阿庆嫂、胡传魁、刁德一三人之间的台词张力与表演默契;观看《红色娘子军》的舞蹈片段,仍会被其融合芭蕾与民族舞的肢体语言所打动。这些艺术层面的感染力,正是样板戏能够跨越时代、仍被部分观众喜爱的核心原因。 “听戏就好好听戏”,本质上是呼吁一种更纯粹的文艺审美态度。样板戏作为特定时代的文艺产物,既有历史的印记,也有艺术的探索。与其在 “功过是非” 的争议中反复拉扯,不如回归艺术本身 —— 喜欢其旋律,便静静聆听;认可其表演,便欣赏技艺;若不认同其内容,也无需过度苛责。毕竟,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,让艺术回归艺术,才是对历史作品最客观的尊重。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,那是一个风云激荡、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。从 “五四” 运动的思想觉醒,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,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,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。样板戏,正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,成为了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璀璨结晶。 彼时,文艺被赋予了特殊而重要的使命,它不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,而是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、凝聚人民力量、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。毛泽东同志在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中明确指出,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,要成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。这一纲领性的指引,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,也为样板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样板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,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文化符号。 在艺术形式上,样板戏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。以京剧为例,它在保留京剧传统的唱腔、舞蹈和表演程式的基础上,融入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,使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。在《智取威虎山》中,“打虎上山” 一场戏堪称经典。这段戏中,杨子荣身着白色的披风,骑着马在舞台上飞驰,通过一系列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和京剧特有的身段,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果敢。在音乐上,采用了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,配合着演员的表演,营造出了紧张刺激的氛围。这里既有京剧传统的锣鼓点,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,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形象,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,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,也使其更加贴近时代,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。 样板戏在音乐唱腔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,融入了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,为戏曲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。以《红色娘子军》为例,这部芭蕾舞剧采用了交响乐伴奏,将西方交响乐的宏大气势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相结合,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增添了强大的感染力。在剧中,当娘子军战士们英勇战斗时,交响乐的激昂旋律响起,增强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和激烈感;而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时,音乐又变得细腻婉转,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。比如在吴琼花回忆自己悲惨遭遇时,音乐以舒缓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,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渴望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她的情感世界。这种音乐唱腔的革新,不仅丰富了样板戏的音乐表现力,也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,为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陈思和教授说:“听戏就好好听戏!对样板戏不要吹毛求疵,功过是非,不要让艺术去背锅
超越自我展风采
2025-09-10 21:27:04
0
阅读: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