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节你好老师 我从07年到大学教书,迄今也送走了十几届学生了,每个教师节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。我常对学生说两条:保持好奇心,保持对新事物的渴望;在本专业之外,大学期间至少再学一门“手艺”。但最近一两年,感觉让学生做到这两条,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。
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,就是越年轻的学生,尤其23、24年进入本科的学生,学习的专注性以及好奇心和往年比,似乎有明显退步。虽然我所在的不是什么重点大学,但这种变化和往年比还是颇为陡峭的。个人分析,除了特殊时期学生普遍上网课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外,更多的恐怕还是这几年移动互联网、AI推送、信息爆炸的结果。现在的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,作为大学生,也不可能简单一刀切。学生花大量时间刷手机,现在又以短内容为王道,耳濡目染下,很多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,随后就习惯性地要转入下一个主题。而一节课45分钟,属于典型的“长视频”。如果你习惯了“三分钟看完英国史”,可能面临90分钟都讲莎士比亚,就坐不住了。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好奇心也有负面影响。本来这个年龄,应该是好奇心、求知欲旺盛的时候,但如今空前发达的算法、智能推送,客观上让很多学生形成了信息茧房,平时只能接触到“猜你喜欢”的东西,你不喜欢或不了解的,不给你推送。很多学生兴趣和知识极度狭窄,很多我们教师认为属于常识的东西,某些学生一问三不知,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困难。当然我目前认为只要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大环境和现状,早做调整,因材施教,还是大有可为的。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某些习惯上或许不如五年前甚至十年前,但感觉聪明才智方面,依然是青出于蓝的,而且只要有了明确的兴趣或目标,还是可以吃苦耐劳的。
在学一门手艺方面,面临的挑战也比较大。目前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,还是比较官方、正式,带有“计划经济特点”的。简而言之,一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,通常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,课程不会轻易调整。但现在大环境不佳,就业压力巨大,每年都有新情况,这种形势下如果培养方案五年左右才改一次,显然缓不济急。但如果第一线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自行去调整,哪怕微调,也存在压力。就以我为例,近两年我试图把自己拍摄视频的一些经验心得分享给学生,却发现如果要给学生讲讲怎么写微电影剧本、怎么拍出电影感,甚至具体怎么摄影、打光,在我们专业体系内,根本找不到一门课程。如果要新开课或转课程,程序上十分繁琐还未必能通过。所以我只能选择在勉强沾边的写作课里,讲这部分内容。然而一线老师就此可能会面对一个“超纲”的困境。就业KPI越来越卷,多一门手艺对学生就业的确有益。然而行政部门一方面希望十分稳定,一方面又希望百花齐放。教师们如果要对学生、职业负责就不得不学会井底雕花。当然,我所接触到的一线同行们,虽然不是什么名校名师,但总体来说职业操守和热忱还是在位的。压力虽大,缝隙间总有曙光。
替天行道
同感,感觉疫情以后的学生 求知欲探索欲都不行了。一个是因为就业率率导致的。另一个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全部都是自学。 人格发展受到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