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“冷板凳”!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,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:大陆对他的客气,根本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重要,而是出于对两岸同胞情谊的善意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 回头看看他前几次访陆的情形,就能发现端倪。2023年第一次访陆的时候,场面热闹得很。机场有欢迎横幅、锣鼓喧天、红旗招展,各种礼仪安排非常到位。 行程也很丰富:访问清华、复旦、南京等多所名校,和学生交流;去苏州考察台资企业;甚至走访普通家庭,吃家常菜。 那时候的热情接待,看起来像是对马英九个人的礼遇,但其实根本不是。大陆这份热情,是出于对两岸同胞的情谊,是想通过这种交流让两岸关系更紧密,而不是冲着马英九个人的身份或功绩。 再看看这次6月份的访问,行程也不算短:厦门海峡论坛、甘肃天水公祭伏羲、敦煌莫高窟。马英九在敦煌讲了“和平民主统一”,强调要尊重台湾民意。 可是现场反应却很冷淡,国台办直接回应:台湾的前途,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。这种反应,无疑让他感受到什么叫“冷板凳”。 说实话,马英九一直没完全明白一个问题:大陆对他的热情,不是因为他个人,而是出于两岸交流的善意。他可能以为自己当年推动过ECFA协议,就能在大陆赢得特别优待。 但实际上,ECFA能成,是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,受益的是真正的民众,而不是某个人的功劳簿。这种认知上的偏差,让他一直觉得自己比实际受到的礼遇更重要。 马英九这个人,从性格和能力上看,也确实有可取之处。家财透明,政治清廉,哈佛法学博士出身,满口“法治”“程序正义”。 可是,政治上他有点天真:绿营批评,他讲道理;蓝营劝他,他摆架子;被批“对内强硬,对外软弱”。 而在关键问题上,他又常常含糊其辞,对“九二共识”避重就轻,对统一议题模糊处理,导致很多人觉得他是“嘴上说和平,行动不够”。 这就和大陆处理台湾政治人物的逻辑息息相关,大陆对待台湾访客,从来不是看你的头衔有多高、历史多辉煌,而是看你的实际立场和行动能否推动两岸关系发展。 马英九这种模糊立场和保守做法,自然得不到特别重视。反过来看看洪秀柱,她的政治立场明确,坚持九二共识和两岸统一,长期推动青年交流和文化合作,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,所以受到的礼遇和重视自然高很多。 这说明,大陆的善意是有限的,是建立在你是否有实际行动和明确立场的基础上的,而不是对个人光环的盲目尊重。 说白了,马英九的“冷板凳”,是现实给他的一个信号:历史功绩不能自动换来重视,善意也不是无限透支。 如果你只是嘴上说和平、说尊重台湾民意,却不去推动交流、落实实际措施,善意就会慢慢冷却,你自然就坐上了“冷板凳”。 而洪秀柱的例子说明了另一条路:有立场、有行动、有结果,你才会被重视,你的存在感才会高。 从岛内角度来看,马英九的遭遇也是一种提醒。过去靠头衔、资历和历史声望换取影响力的方式,已经不再灵光。 两岸关系是动态的,关注点已经转向实际效果:你能推动两岸交流吗?你能让台湾同胞在大陆获得便利吗?你能在关键议题上有明确作为吗?这些,才是衡量价值的硬标准。 再具体一点说,两岸交流的重心已经从政治人物转向民间。 以前大家可能关注前领导人访陆、握手、合影;现在更多关心的是实打实的问题:两岸夫妻能不能方便办理户籍?台湾学生毕业后能不能顺利留在大陆工作?两岸文旅线路什么时候能恢复?马英九没跟上这个节奏,错过了最核心的关注点。 换句话说,两岸关系的真正推动力,是普通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互动,而不是个别政治人物的表演。大陆的善意和礼遇,是对千千万万台湾同胞的,而不是对某个人的偏爱。你以为靠历史光环就能获得特殊待遇,现实就会让你体会到冷板凳。 从更广的角度看,这也是两岸关系成熟的表现。过去可能有人靠身份和表面姿态就能换来关注,但现在大陆更务实:谁推动了两岸交流,谁在关键议题上有明确作为,谁就会获得实际重视。规则很简单,但对习惯依赖过去身份的人来说,可能有点刺痛。 所以,马英九的冷板凳,不是偶然,也不是针对他个人的打压,而是现实反馈:历史功绩可以被尊重,但不能替代立场和行动;善意是有限的,冷遇也是理性的。相比之下,洪秀柱的成功则证明了明确立场、具体行动和实实在在成果的重要性。 最终,这件事给两岸政治人物和公众的提醒也很清楚:两岸关系不是靠几个政治人物的表演推动的,而是依靠民间交流和共同利益。想拿大陆的善意当筹码、靠历史光环谋求特殊待遇,永远行不通。想获得关注和重视,就必须踏实做事、立场明确、行动有力。
郑丽文:我的目标“不是统一也不是独立”国民党参选人郑丽文9日接受馆长专访。
【27评论】【7点赞】
国粹老邹-专业卫浴20年
国民党带到今天落魄魔界的罪魁祸首就是马🐎🐎🐎🐎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