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大阅兵之后,最先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,一句表态让白宫惊讶,不敢相信刚刚在阅兵场上硬气表态的中国,转头就迎来了一个“老朋友”的主动示好。到底谁先“变脸”?怎么就轮到英国率先敲门了? (信息来源:环球时报——彼得·凯尔将来华,中英7年来首次!) 当彼得·凯尔大臣用“必须”二字形容对华关系时,这不再是外交辞令,而是一份赤裸裸的“止损宣言”,一场关乎国家生存的战略大转向已迫在眉睫。 这背后,是一次彻底的战略重估。英国正试图清算过去七年里,因“政治站队”而付出的沉重代价,然后把筹码重新押在未来的“经济实利”上。 中英经贸联委会,这个曾经重要的沟通机制,一停就是七年,机会就在这沉默中白白溜走。数字更能说明问题,过去一年内,双边贸易额直接缩水了231亿英镑,同比减少了超过两成。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5G建设。当初为了紧跟华盛顿的步调,英国硬是把项目推迟了两年,换来的是数十亿英镑的真金白银损失。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极度糟糕的宏观背景下:脱欧后遗症、高通胀、经济增长几乎停滞,国内经济已经拉响警报,英国实在没本钱再为别人的战略买单了。 眼看着德法意大利等欧洲邻居们,早就和中国在生意场上打得火热,伦敦才恍然大悟,自己这种“自我消耗”是何等的不明智。 所以止损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主动出击,英国现在最缺什么?是钱,是技术,也是市场。 老化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,而中国恰好是全球最重要的基建狂魔。 英国雄心勃勃的《现代产业战略》,尤其是在新能源等领域,如果没有掌握着相关产业链和技术的中国参与,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。 更关键的是市场。脱欧之后,英国的优势产业,比如金融服务、高端制造和奢侈品,急需找到一个庞大市场,中国,无疑是那个最理想的答案。 即将到来的投洽会,英国以前所未有的“主宾国”身份,组织上百家企业,搭建超四百平米国家馆,就是这种急迫心态最直接的体现。 这次转向,当然不只是经济账。它更深层的逻辑,是英国在美国信誉下降和世界格局变化中,对自身国家战略方向的再定位。 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让许多盟友都心有余悸,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战略风险,伦敦已经看得很清楚。因此,凯尔大臣选择先去一趟华盛顿安抚盟友,再转身飞往中国谈生意。 作为西方世界的重要一员,英国的这个动作,很可能会带动一波示范效应,当然,北京的态度也很明确:合作的大门敞开,但前提是相互尊重。 说到底,英国的选择,是其务实外交精神的一次强势回归。这不是一次彻底的转向,而是在承认世界已然改变后,为本国利益最大化所做的必要调整。 中英关系这段关系能走多远,全看伦敦能否将口头的“必须”,真正转化为持续且可信的行动。
看到中国实力后,第一个主动上门求合作的国家,出乎特朗普的预料,形势变化之快,让美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