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没去北京看阅兵,反而跑去新德里见了莫迪,还顺手把印度拉进了马六甲海峡巡逻,黄循

史笔如刀 2025-09-10 11:14:38

他没去北京看阅兵,反而跑去新德里见了莫迪,还顺手把印度拉进了马六甲海峡巡逻,黄循财这波操作,打的到底是什么算盘?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9月3日这天,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锣鼓喧天,各国政要齐聚一堂观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,可就在这个重要时刻,有个人的缺席格外引人注目。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没有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,他的位置空了,倒是副总理颜金勇代表新加坡站在那里,看起来礼数周全,可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原来,就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的同一时间,黄循财正在千里之外的新德里,跟印度总理莫迪聊得热火朝天。 这个时间安排,说是巧合恐怕连三岁小孩都不信,政治家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计算的,黄循财这招"缺席与在场"的戏码,明显是想传达点什么信号。 在新德里的会谈中,黄循财做了件更让人意外的事,他当着莫迪的面表态,支持印度加入马六甲海峡巡逻队,这可不是什么小事。 马六甲海峡长期以来都是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泰国四个国家的地盘,大家一起维护航道安全,打击海盗,相安无事,现在突然要加个印度进来,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。 更关键的是,黄循财还答应让印度军舰更频繁地停靠新加坡的樟宜基地,这个基地位置特殊,能够监控马六甲海峡的入口,印度军舰经常来这里,就等于在中国的能源运输线上安了个"探头"。 要知道,中国超过八成的石油进口都要从这条海峡过,这条航道对中国有多重要不言而喻,新加坡这么做,说白了就是想借印度的力量给自己壮胆,作为一个小国,新加坡一直有种深深的不安全感。 过去它的策略很明确,经济上靠中国赚钱,安全上靠美国保护,两头都不得罪,可现在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,这套"双保险"就不好使了,黄循财觉得,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主动出击,拉更多力量进来平衡。 可这么做的风险也很明显,印尼已经明确表态,不欢迎外部势力干预本国沿岸海域,马来西亚也对此表示关切,新加坡这一招,可能会让东盟内部出现分歧。 更重要的是,新加坡国内对这事也不是一边倒的支持,民调显示,超过四成的新加坡人担心这样做会带来安全风险,真正支持的只有三成多,连自家人都不完全买账,可见这步棋有多冒险。 面对新加坡的这一系列动作,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,外交上,中国保持了一贯的克制和理性,强调通过合作维护区域稳定,同时也明确表达了底线。 行动上,中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,一方面加强与马来西亚、印尼的合作,形成对新加坡的制衡;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替代通道,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。 这些替代方案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,中巴经济走廊今年推进了产教融合项目,11所中国院校参与培养技术人才。 中老铁路今年前5个月货运量就超过910万吨,跨境货物达到221万吨,还开通了冷链专列,大大缩短了东南亚生鲜运到中国的时间。 更重要的是,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对传统石油的依赖正在逐步降低,黄循财的这步棋,短期来看确实为新加坡争取到了一些主动权。 通过引入印度这个变量,新加坡在区域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有所提升,可从长远来看,这么做的代价可能很高,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,安全上却要处处防着中国,这种矛盾迟早会爆发。 2024年中新两国贸易额超过1100亿美元,这些钱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,真要因为政治考量受到影响,最后受损的还是新加坡自己。 更让人担心的是,新加坡这种做法可能会让马六甲海峡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,原本这里就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,每天有上百艘商船通过。 现在又多了印度这个变量,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,影响的可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,而是整个地区的经济秩序。 新加坡从建国以来就以小国外交的智慧著称,李光耀那一代领导人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,为新加坡赢得了发展空间,可到了黄循财这一代,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,传统的平衡术还能不能继续奏效,真的很难说。 从黄循财选择在中国阅兵当天访问印度这件事来看,新加坡的外交策略正在发生微妙变化,这种变化到底是明智的战略调整,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险招,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。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,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和主动确实不容易,可一旦走错了路,想要回头可就更难了。

0 阅读:42

猜你喜欢

史笔如刀

史笔如刀

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