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师大二上数学教学浅谈: 从“份”到“倍”:数学思维的一次“抽象跃迁” “倍”的学习,是小学数学里一道关键的“分水岭”——在此之前,孩子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停留在“绝对多少”(比如“谁比谁多几个”);学了“倍”,他们开始触摸“相对关系”(比如“谁是谁的几倍”)。这背后,是从“加法结构”到“乘法结构”的认知跨越,更是数学思维从“具体”走向“抽象”的关键一步。 一、“倍”的本质:藏在“份”里的抽象智慧 “倍”的概念很抽象,但“份”很直观。比如“3个为1份,4份共12个”,孩子早就通过表内乘除法熟悉了“每份数”和“份数”的对应。而“倍”,其实就是“两个量之间以‘份’为单位的比较”:如果A有3份,B有1份,那A就是B的3倍。 教学时,“份”就是最好的“脚手架”。拿苹果举例:先摆“1份梨(2个)”,再摆“3份苹果(每份2个)”,孩子能直观看到“苹果数量是梨的3倍”——把“倍”转化为“几份”,抽象的关系就变得可触摸了。 二、从“绝对数量”到“相对关系”:思维的升级 在学“倍”之前,孩子比较数量,靠的是“数数”或“加减法”(比如“小明有5颗糖,小红有3颗,小明比小红多2颗”)。但“倍”关注的是“倍数关系”:如果小明的糖是“5颗(1份)”,小红的糖是“10颗(2份)”,那小红的糖就是小明的2倍。 这种转变,是对“数量关系”的深化:从“比多少”到“比倍数”,孩子开始理解“关系”本身也是数学研究的对象。就像从“数苹果个数”,升级到“看苹果堆之间的倍数联系”,思维从“单点计数”走向了“系统关联”。 三、“倍”是后续学习的“地基”:为分数、比铺路 “倍”看似只是一个小概念,实则是“比率家族”的“入门者”——分数、百分数、比,本质上都属于“比率范畴”。现在学好“倍”,就是在给未来的学习打基础。 比如学分数时,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,取其中3份(3/4)”,其实就是“3份与1份(整体)的倍数关系”的延伸;学“比”时,“3:4”也能从“倍”的比较中找到源头。“倍”的认知越扎实,后续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就越轻松。 四、教学建议:让“倍”的学习看得见、摸得着 既然“份”是理解“倍”的关键,教学时就要充分调动“份”的经验: - 借助直观操作:用小棒、圆片摆一摆“1份”和“几份”,让孩子直观感受“倍”的形成; - 联系生活场景:比如“班级男生有2组,每组5人;女生有1组,5人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”,把抽象概念锚定在生活里; - 多做对比练习:既有“求几倍”的题,也有“已知倍数求数量”的题,让孩子灵活掌握“倍”的应用。 “倍”的学习,不只是学会一个数学概念,更是孩子数学思维“从具体到抽象”的一次成长。当他们能从“一堆苹果”里看到“几份”的关系,能从“两个数”中找到“倍数”的联系,就迈出了“理解数学本质”的重要一步。
北师大二上数学教学浅谈: 从“份”到“倍”:数学思维的一次“抽象跃迁” “倍
特级钱守旺云
2025-09-10 08:42:57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