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晚年的汪东兴和夫人姚湘娥,在与女儿汪大燕与汪小燕一起出游时留下的一张合影,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面容平和的老人经历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。 照片里的汪东兴穿着朴素的灰布衫,拄着拐杖,慢慢走在颐和园的石板路上,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老人家。可谁想得到,他就是曾经保卫毛主席近三十年、参与扭转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呢? 那时候汪东兴早就退休了,住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四合院里,日子过得特别低调。院子里有棵老梧桐树,每天早晚他都会绕着树散步锻炼。 平时在家就喜欢写写字、看看报、打打台球,那手台球技术还是当年在中南海陪毛主席时练出来的。要不是小女儿汪小燕非要拉他出去“检查文物”,他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在颐和园。 汪东兴这辈子可不简单,他1916年出生在江西弋阳一个贫苦农家,16岁就参加革命。1947年开始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工作,这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。 最厉害的是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候,毛主席决定撤离,却让汪东兴带一个连的兵力吸引敌人注意力。你猜他怎么着?只要了一个加强排,还真就把任务完成了,毛主席都夸他厉害。 说到保卫毛主席,汪东兴真是费尽了心思。1953年他执掌中央警卫局后,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安保体系。毛主席每次出巡,汪东兴都提前做好万全准备。 1965年毛主席要上井冈山视察,他提前四天就通知当地做准备,还搞了个“空车计划”确保安全。毛主席坐火车到阳三石车站时,那边早就安排好了大量警力。 到了井冈山,他发现招待人员准备了一大堆好吃好喝的,立马要求撤掉,说只要四菜一汤的家常便饭,毛主席餐费标准是每天两块五,绝对不能超。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年,汪东兴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毛主席逝世后,他和叶剑英、华国锋等人一起稳住了局势,为粉碎“四人帮”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这么重要的人物,晚年却特别低调,拒绝了很多人的拜访和探望,就喜欢在家里读书看报。 汪东兴对毛主席的感情特别深。他家书架上堆满了毛主席著作,客厅里挂着主席亲笔给他写的《沁园春·雪》。 书房台历永远停在9月9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那页,里面还夹着枯萎的白菊。每年毛主席生日和忌日,他一定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献花,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。 有次小女儿不小心碰歪了主席相框,平时温和的汪东兴竟然急得吼出声:“摆正!主席看着呢!” 1995年的时候,有西方出版机构开出千万美元天价,请汪东兴写回忆录。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,但你想知道他怎么做的吗? 他把聘书直接塞到毛主席像框底下,说了句:“我这双眼啊,只看前方大道。” 直到2015年弥留之际,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,还拉着孩子们的手叮嘱:“记住啊,啥时候都不能做对不起主席的事儿。” 汪东兴晚年虽然过着退休生活,但仍然心系家乡和革命历史。他致力于校正《弋阳县志》,用红笔圈出“方志敏”名字时,力道大得几乎划破纸页。 他还曾经裁下一绺白发,塞进档案袋里当书签。他对历史特别认真,觉得哪怕“一粒黄豆大的错误,也是对历史的背叛”。 那张合影里的家人也各有故事,夫人姚湘娥曾是延安红军的医护人员,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。汪大燕长期在军医院工作,2017年退休;汪小燕在部队多年后投身教育事业。 照片外还有个儿子汪振凯,更是不简单,成了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,少将军衔,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了。 2015年8月21日,汪东兴永远的离开了。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:“东西还新的好,人还是旧的好,汪东兴在我身边我很踏实。” 这句话也许是对汪东兴一生最好的总结。 那张1990年的合影看起来就是张普通的家庭照,但背后承载的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昆明湖的湖水波光粼粼,就像时光的流逝,把惊心动魄的往事都沉淀成了平静的日常。 老人脸上的淡定从容,背后是历经风雨后的豁达与坚守。每次看到这张照片,都让人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,从未走远。 信息来源: 人民网—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汪东兴的传奇人生》
1990年,晚年的汪东兴和夫人姚湘娥,在与女儿汪大燕与汪小燕一起出游时留下的一张
良奥谈娱乐圈
2025-09-10 03:41:31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