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大陆绕开马英九,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,一个清晰的“破局”信号,就已经发出: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,未来,只跟“行动派”打交道!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礼遇,而是对过去二十年两岸互动模式的彻底重估。曾经的“维持现状”和“和平发展”口号,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台海局势的紧迫需求。 马英九执政的八年,确实推动了ECFA、三通直航等经济合作,也让更多台湾青年能来大陆读书、生活。 可他在政治上始终不敢迈出一步,面对“去中国化”和“隐性台独”装聋作哑,错失了本可能改变两岸格局的黄金窗口。 相比之下,洪秀柱从不玩虚的。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统派最艰难的时刻,她顶着党内压力率团访陆,把“反对台独”从口号变成了具体方案。 卸任后也没闲着,牵头组织两岸青年交流,带台湾学生看大陆的科技园区、乡村振兴项目,让年轻人亲眼看到真实的发展图景。 更关键的是,她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。公开主张“两岸同属中华民族”,直言“统一是终极目标”,哪怕被绿营骂“卖台”也从不退缩。 这种从“防独”到“促统”的转变,正是大陆现在最需要的实质性推动力。 今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,洪秀柱不仅受邀,还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首排就座。这个位置,象征意义极强——它意味着大陆正式将她视为“可信赖的合作伙伴”,而不再是“象征性嘉宾”。 而她的到来,本身就是在打脸民进党。赖清德早在8月底就公开威胁,要“法办”参加阅兵的台湾人士,甚至扬言“等洪秀柱回来就抓”。可洪秀柱一句“我无所谓”,直接戳破了这种恐吓的虚张声势。 她不是不知道风险。但她更清楚,如果连纪念抗战先烈都要看“台独”脸色,那中华民族的尊严早就荡然无存。她来北京,不是为了个人风光,而是为了告诉台湾社会:历史不能被抹去,民族认同不能被切割。 大陆这次的安排,也不是一时兴起。它传递出一个明确逻辑:过去那种“你喊两声九二共识,我就给点好处”的模式已经终结。 现在要的是真干事的人,谁愿意承担政治风险、推动实质交流,谁就能获得支持和资源。 洪秀柱这些年做的事,件件都落在实处。她组织的交流团,不只逛景点拍合影,而是让台湾青年走进社区、企业和工厂,了解大陆的真实运行逻辑。 她还多次在国际场合发声,反驳“台独”歪论,把中国立场讲得清清楚楚。 反观一些所谓“统派”,嘴上说着和平,行动上却处处设限。他们怕得罪“中间选民”,怕被贴上“亲中”标签,结果就是啥也不干,啥也推不动。这种“温和”本质是懒政,是变相纵容“台独”坐大。 现在的台海局势,已经容不得再拖了。美国不断递刀,民进党疯狂挑衅,台湾年轻人对“中国”的认同感逐年下滑。统一进程不等人,光靠等“对方醒悟”或“国际调停”是没用的。 大陆的选择很现实:与其把资源浪费在空谈者身上,不如全力支持那些愿意行动的人。洪秀柱能站上城楼前排,不是因为她资历老,而是因为她一直在做事。 这也给岛内其他政治人物提了个醒:想参与两岸事务,光有“不搞台独”的表态远远不够。你得拿出行动,得敢扛压力,得真为统一铺路。 未来谁真心实意推动两岸融合,谁就能获得平台和资源。谁还在打太极、玩模糊,谁就会被彻底边缘化。 洪秀柱的位置,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新起点。它标志着大陆对台策略进入“行动导向”时代——说得多不如干得多,姿态软不如立场硬。 统一不是靠等来的,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。洪秀柱走了出来,大陆就给了她应有的位置。其他人,是跟上,还是被淘汰,选择权在自己手里。
洪秀柱又忍不住开炮了!直指马英九和黄智贤!洪秀柱批评马英九:口口声声说“两岸
【108评论】【148点赞】
秋语
没绕,只是人家不能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