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了,而且俄罗斯专家称,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的话,美国肯定受不了。[凝视] 中国货架上的“美国制造”正快速减少,从大豆、玉米到汽车、飞机,以往依赖美国供应的领域,现在纷纷转向其他卖家甚至自给自足。 但反过来看,美国超市里“中国制造”的标签依然随处可见,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,正在重新塑造两国贸易的底层逻辑。 以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最稳定的客户,尤其大豆和玉米,美国农场主几十年都靠东方市场吃饭,但贸易摩擦升温后,中国迅速调整进口来源。 海关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量暴跌98.7%,粮食谷物及制品进口额同比下降87.5%,几乎归零,这些订单没有消失,而是转向了巴西、阿根廷等南美国家。 俄罗斯、中东和加拿大也逐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农产品的新供应方,美国农业部统计,伊利诺伊、艾奥瓦等地大豆库存同比激增27%,部分农场主面临严重库存压力。 不只是农产品,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,中国也在快速降低对美依赖,2024年美系车进口销量为10.93万辆,同比下滑13%,美国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。 波音飞机的订单更是全面暂停,以往占中国航空进口一半以上的份额瞬间蒸发,取而代之的,是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和空客飞机的替代采购。 就连最容易被“卡脖子”的半导体领域,中国也加速自主替代,中芯国际已实现14纳米制程量产,长江存储等国内企业不断提升自给率,目标在18个月内实现70%的国产化采购。 这种转变不是一夜发生的,而是贸易摩擦倒逼出的供应链韧性,每一次技术封锁,都推动着中国产业链的自我进化。 美国市场对“中国制造”的依赖依然沉重,尽管美国试图推动产业链转移,但事实是,东南亚和墨西哥的制造能力远未达到中国的水平。 越南和印度的制造业规模只有中国的5%—10%,且产业链完整度低,墨西哥则受限于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配套不足,短期内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。 所以你会发现,美国超市里依然摆满了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、服装鞋帽、家居用品,甚至一些关键领域依赖度惊人:90%的抗生素、70%的止痛药原料、51%的锂电池需求仍来自中国。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商品贸易上,更深入到了企业的利润结构,苹果公司17%的营收、特斯拉25%的全球销量都依赖中国市场。高通60%的营收来自中国,英伟达、英特尔同样离不开这里的技术商业化。 即便在当前环境下,波音仍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购买其20%的商用飞机,说明脱钩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代价巨大。 贸易战打下来,双方都有损失,但调整的节奏和深度明显不同,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和RCEP加速市场多元化,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22%,首次超过美国。 而美国却面临供应链重构的高昂成本,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,若中美供应链完全脱钩,美国企业将承担1万亿美元以上的额外成本,部分行业成本上升40%。 直接贸易额下降的同时,通过越南、墨西哥等第三国的转口贸易却增加了47%,中国制造的产品绕了个弯,还是进入了美国市场。 这就像是一场现代版的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,表面上看是脱钩,实际上是换了条路继续合作,供应链的惯性和经济规律,远比政策设想的更难改变。 中国在对美直接出口减少的同时,通过全球布局维持着产业链的影响力,这不是孤立自己,而是重新校准全球贸易关系的必然选择。 回头看,这场贸易博弈已不再是简单的关税数字较量,而是产业链韧性、战略耐心和全球信任的终极比拼,谁能更快适应变化,谁的供应链更有弹性,谁就更有底气扛下去。 2025年1—7月,中美贸易额仍有3372.24亿美元,只是结构在悄然改变,这场博弈远未结束,但格局已经清晰。 你觉得在这场持久战中,最终谁会笑到最后?是掌握完整产业链的一方,还是拥有庞大消费市场的一方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,说说你身边“中国制造”和“美国制造”的变化。
中美经济脱钩的速度可能远超我们想象。那么,一旦中美经济实质上脱钩,将会带来什么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