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4年5月19日下午,国务院总理李鹏与夫人朱琳,在江苏省委书记、省长陈焕友,

不急不躁文史 2025-09-09 08:34:32

1994年5月19日下午,国务院总理李鹏与夫人朱琳,在江苏省委书记、省长陈焕友,扬州市委书记李炳才等省市领导陪同下,前往高邮视察。首先听取了武安乡党委书记朱烨关于当时农村工作情况的汇报,随后深入当地农户家中,实地了解农民的生产进展与日常生活状况。 1994年,李鹏到了高邮。 不是突然去的,行程早排好了,省里陪着,市里也在,那会儿他是国务院总理,带着夫人朱琳,从南京一路往北走。 车子开得不快,过乡镇的时候,路边有人围着看,悄声说,来的是李鹏。 没警车拉警笛,也没宣传车跑在前头,只是一辆辆深色车队,停在村口,车门一开,人就下来了。 那天热,地上有蒸汽,泥巴田边的草看着发干。 书记们已经在那等着了,手里捏着稿子,李鹏没叫他们念,说走走看看。 于是就进了村。 村子不大,屋子低矮,电线从墙角绕出来,接到一根木杆上。 风一吹,那线抖得厉害,瓷瓶叮叮响。 书记跟在后面,说最近供电不稳,村里织布机转一会就跳闸,农户晚上炒菜得快点,不然电一下没了,菜半生不熟。 李鹏听着,不点头也不皱眉。 他进了一户人家,厨房门口挂着半干的衣服。 屋里黑,老式的灯泡吊在天花板上,开关一按,亮一秒就闪一下。 屋里老太太说,电费交得起,就是老停电,有时候刚烧开水,断了,电磁炉响一声就熄了。 她说完自己摇头。 朱琳笑着安慰她,说会改的。 李鹏没说什么,只是看了一眼厨房口那个电表。 黑黑的,像好几年没人擦过,旁边贴着张条子,写着“欠缴提醒,限期处理”。 他看了一会儿,出来了,没带人多留。他回车上前,顺手把那张条拿下了,折了一下,放在西装口袋里。 没过几天,他又出现在北京,人民大会堂。 那天是扬州电厂贷款签字,台上台下人都多,外国公司、世界银行,还有一排中方干部。 灯光打得很亮,文件摆在桌上,签名笔都准备好了。 文件一厚摞,李鹏坐下,拿起来看了看,没有翻太多页,就停在中间某页,指着一句话问翻译:“这利率怎么算?” 翻译低声翻,外方点头。他点头,说可以。声音不高,但会场松了一下。 不是说他一句话能定大事,而是大家知道,只要他点了头,项目基本就成了。 这事后来被当作江苏电力改革的节点之一。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建厂,而是借外资搞电站,还带着管理改革,电价、电网调度、人员培训一整套。 外资进来之后,江苏人开始学着按账本来做事,电不是随便调配,而是根据负荷、合同来走。 可这些转变,下面人一开始是不太习惯的。 有厂长觉得太精细,怕搞不好影响供电任务。 有工人说,以前大家凭经验调,现在得看数字、看图表,有点不踏实。李鹏在这个时候,站在中间。他不光看大账,也看设备。他问过厂里的技术员,“锅炉排烟温度最近是多少?”那人答不上来,他就停了两秒,说设备不能糊弄。 他的风格一直这样,不大表态,也不急着鼓掌。 别人汇报讲完,他要么问一句,“这个去年是多少?”要么说,“写清楚一点,再给我一份。” 江苏的电厂,像常熟、徐州、谏壁这些地方,他都去过。 有时候是调研,有时候是顺路看看,题词是写过几次的,但不是随便提笔的。 他得先看,看厂区,看设备,看值班记录。没看出门道来,他不动笔。有次在常熟,他看了一小时锅炉运行记录,最后只说了一句,“还行。”那天中午的题字,也只写了六个字,没有冠词套话。 他不是为了留名。 他在电力系统干了不少年,电机出身,知道每一个数据背后是啥。那时候全省电网刚起步,有的地方电压都不稳,南边厂子跑满了,北边乡镇晚上还得点蜡烛。 他提“电力要先行”,不是装腔作势,而是真的急,电不够,厂停人闲,社会就乱。 1994年,三峡也动工了。 那是另一件大事,坝址选好了,施工单位进场。李鹏去看了现场,和工程队说了几句话,也不多。他习惯不说太多。 他清楚,这种项目,说再多不如干一锹实土。 有人说他话少,其实不是沉默寡言,是知道轻重。 他没那么多场面话,也不常做表态性动作。厂里人喜欢他,是因为他做事有章法。不是今天支持你,明天就不管了。他的风格是,一旦定了,就盯到底。 江苏电网现在变了。 以前拉一根线得批半个月,现在跨省联网,调度中心一天调几次峰。 特高压、电价机制、市场交易,跟九十年代比,是另一种局面,但说到底,还是从那个时候慢慢铺开的。 不是一夜之间的。 有些厂里还留着他当年写的字,挂在调度室门口。 新来的年轻人有时看见问,这是谁写的?老工人说,是李总理,那年他来过,站在你现在站的地方,问了一句电流波动大不大。 没人特意怀念,但谁也忘不了。 他来过,看过,问过,也就够了。 门口的风把电线吹得响了几下,天还没黑,配电房的灯亮得早。

0 阅读:2
不急不躁文史

不急不躁文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