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读《红楼梦》往往只顾着看宝黛爱情,却忽略了曹雪芹藏在书里的一把锋利匕首——贾雨村。这个穷书生出身的人物,简直就是清代官场的活体标本,他每一次升迁贬谪,都戳着封建官僚体系的脊梁骨。 记得他刚出场时有多清高吗?住在葫芦庙里连香火钱都掏不起,却敢对甄士隐说“玉在椟中求善价”,明明想要资助偏要摆足姿态。 等他真当上知府,第一桩案子就暴露了本性:薛蟠打死人命案,他本来要秉公执法,一听门子提醒“护官符”,立刻调转枪口编了个“暴病身亡”的结案陈词。讽刺的是,当年资助他赶考的恩人甄士隐女儿英莲,正是这起案子的受害者,他竟问都不问一句。 贾雨村的发迹史简直是官场投机教科书。靠林如海推荐攀上贾政,用贾家的关系补授应天府,刚站稳脚跟就帮着贾赦强抢石呆子古扇,逼得人家坑家败业。等贾家失势被抄,他立刻反咬一口“怕连累自己”,主动参奏宁国府。这种变色龙本事,连冷子兴都说他“几年间便从知府爬到兵部尚书,真是好手段”。 为什么这种官员能如鱼得水?清代官场有套精密的生产流水线,地方官考核要靠“大计”,京官要靠“京察”,看似制度严密,实则全看上官眼色。像贾雨村这样的进士出身官员,三年一任期满就要四处钻营,所谓“炭敬”“冰敬”的孝敬银子送不到位,再有能力也得搁浅。道光年间大臣张集馨在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里吐槽:“如今官员升转,非倚靠师门、同年不可,竟成卖官鬻爵之市”。 更可怕的是这种投机哲学造成的系统性破坏。贾雨村们掌权后必然疯狂搜刮,康熙年间御史赵申乔就痛心疾首:“州县官钱粮亏空,往往借口弥补,重征苛敛”。百姓成了最终买单者,而官员们却在“千里为官只为财”的狂欢中,把国家根基蛀成蜂窝煤。 曹雪芹借贾雨村写的哪是小说,分明是清代官场浮世绘。从康熙到乾隆,看似盛世辉煌,实则官僚系统早已患上癌症。和珅倒台时抄出八亿两白银,相当于朝廷十年财政收入,这些钱哪来的?不就是千万个贾雨村层层进贡的成果?
我们读《红楼梦》往往只顾着看宝黛爱情,却忽略了曹雪芹藏在书里的一把锋利匕首——贾
闻史忆今阁
2025-09-09 02:04:03
0
阅读: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