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张照片催人泪下,它是著名的抗日英雄陈钟书将军的遗照。照片中,陈钟书躺在一副破旧

只言片语里 2025-09-08 17:25:17

这张照片催人泪下,它是著名的抗日英雄陈钟书将军的遗照。照片中,陈钟书躺在一副破旧的担架上,伤痕累累。 陈钟书这个人,出生在1891年的云南安宁县八街月照屯村,那地方穷得叮当响,他家更是没啥钱。从小他就没机会好好读书,只上了两年私塾,11岁就得出去给地主放牛,帮家里挣点口粮。16岁的时候,他开始自己开荒种地,扛起家庭的重担。1908年,17岁的他觉得当兵能有个出路,就加入了第19镇74标,当了个普通士兵。 三年后,1911年的重九起义爆发,他跟着部队干了大事,推翻旧势力。之后,他又投身北伐战争,还参加了护国、靖国、护法运动和反对张勋复辟的战斗。这些年里,他从底层士兵一点点爬上来,靠的就是在战场上不怕死的那股劲。1923年,因为多次打仗立功,他升到了连长,这对他这种没啥文化背景的人来说,已经是天大的进步了。上级看他有潜力,就保送他去云南讲武堂第七期学习。在那里,他学了些军事知识,毕业后调到龙云的近卫团当营副,从此进了滇军的高层圈子。 1927年的六一四政变是个大转折,他在那时候表现得很忠诚,帮龙云稳住了局面。龙云赏识他,任命他为滇军38军98师3旅5团少将团长,后来又让他去麻栗坡特别区当少将衔边防督办。在边防工作上,他学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,尊重他们的习俗,经常去村寨转转,了解情况。他根据山地特点,琢磨出一套打仗的办法。在那儿,他认识了年轻的少尉参谋宋永庆,两人成了好搭档,宋永庆帮他写文件啥的。 1937年,卢沟桥事变后,日本开始全面侵华,他觉得国家危急,就对家里人说要上前线,不打败日本人就不回来。同年9月,他调任滇军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,带着部队北上。10月5日从昆明出发,一路辛苦,到了抗日前线。他和宋永庆的友情在路上更深了。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是陈钟书人生的高峰,也是终点。那年3月,日军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沿着津浦路南下,想拿下台儿庄,打通线路。中国军队在那儿拼命抵抗。滇军60军没赶上淞沪会战,就奉命去台儿庄北边的邢家楼集结。4月22日早上,542旅刚到邢家楼和五圣堂,还没来得及挖工事,就碰上日军先头部队。更麻烦的是,日军用了几十辆坦克配合步兵进攻。 滇军装备差,用步枪和刺刀对付坦克,效果不好。士兵们分成小组围攻坦克,但伤亡很大。日军叫他们云南猴子兵,因为他们灵活。但勇气だけ不够,坦克造成大量损失。陈钟书赶到前线,调整部署。他用麻栗坡的经验,让士兵集中火力打日军步兵,把步兵和坦克分开。他还让人把手榴弹捆成束,当炸弹用。坦克近了,士兵塞到下面,有的抱炸弹同归于尽。日军步兵冲上来时,陈钟书拿起带刺刀的步枪,带头冲锋,一下子干掉14个日军。 这鼓舞了大家,部队喊杀声大作,日军退了。尽管装备落后,滇军在平原上挡住了日军40多次进攻。4月23日,日军更大规模进攻,滇军弹药不够,陈钟书又带头肉搏。一颗子弹从他右眼打进,后脑出来,他倒地时还喊冲锋。卫兵把他背走,但伤太重,他牺牲了,年仅47岁。 陈钟书中弹牺牲,是战役的悲剧一幕。这张照片就是那时拍的,记录了他的遗容,身上伤痕累累,拳头握紧,显示出不甘。这照片成了抗日英雄的象征,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。陈钟书牺牲后,消息传回云南,全省人都难过。各界代表去他家吊唁,工农商学兵在昆明开追悼会。安宁和八街的民众也分别开会哀悼。大家把他的灵位放进忠烈祠,在家乡关圣宫刻了匾额,写功勋不朽和金碧生辉。国民政府追赠他陆军中将,蒋介石写了金碧争辉四个字。 新中国成立后,1984年9月,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2014年9月1日,他进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单。这些荣誉是后人对他的肯定。他的事迹被写进历史书,学校教给学生。家族保存他的东西,社会通过纪念活动缅怀他。每年清明,人们去扫墓,表达敬意。党史部门研究他的战术,分析滇军作用。他的故事激励后辈,国家建设需要这种精神。

0 阅读:21
只言片语里

只言片语里

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