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北京大阅兵后,日本向中方作出解释和承诺,已决心不再重蹈历史覆辙。果然还是亮剑好使,北京阅兵震撼全球后,日本第一个做出重大转变。日本这一回是真的下定了决心,要走和平路线?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阅兵当天就公开表示,日本基于“绝不重蹈战争覆辙的决心”,战后一直坚持走和平国家的路,还说要致力于和中国构建稳定关系。这话听起来挺顺耳,但仔细一想,日本过去也没少说类似的漂亮话,实际动作却常常是另一码事。 先从阅兵本身说起,中国此次展示了东风 - 61 洲际导弹、歼 - 20S 隐身战机等尖端装备,尤其是高超音速导弹和战略核力量的亮相,让全球感受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。这种 “秀肌肉” 式的展示,对日本的冲击尤为直接。作为二战战败国,日本对军事威慑的敏感度远超其他国家,再加上近年来中日在钓鱼岛、东海油气田等问题上的摩擦不断,阅兵传递的 “底线不可触碰” 信号,确实让日本感受到了压力。 除了军事上的震慑,经济上的深度捆绑也让日本不敢和中国彻底撕破脸。中日贸易额高达每年3500亿美元,两百多万个日本就业岗位直接依赖对华贸易。日本经济界大佬们多次呼吁政府要改善对华关系,担心政治上的冒险会带来经济上的灾难。所以,林芳正的表态背后,其实是军事和经济双重压力下的务实选择。 但表态归表态,日本的实际行动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。比如在历史问题上的反复,就暴露了日本承诺的脆弱性。虽然林芳正强调 “反省历史”,但日本文部省仍在审定教科书时淡化侵略表述,右翼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屡禁不止。之前,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答辩时,竟将 “大东亚共荣圈” 称为 “历史争议概念”,这种对侵略本质的模糊化处理,与 “和平承诺” 形成鲜明对比。 更讽刺的是,日本一边喊着 “和平”,另一边却不断在军事方面搞小动作。比如改装“加贺号”准航母、和美国搞联合演习、甚至向菲律宾出售军舰,这些显然超出了“自卫”的范畴。2025 年美日 “2+2” 会谈虽因军费分歧推迟,但双方已敲定共同研发下一代战机,并计划在西南诸岛部署中程导弹,这些行动显然与 “专守防卫” 原则背道而驰。 不过,日本国内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声音。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顶住国内压力来北京参观阅兵,还承认了日军侵华的罪行,这说明日本社会内部对历史问题和对华政策存在分歧。民调也显示,近七成日本民众希望政府坚持和平外交,但近一半的人又担心历史问题会持续影响中日关系。 说到底,日本的态度转变,本质上是大国博弈下的策略性妥协。中国的崛起让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关系,既想在经济上搭便车,又不愿放弃美国的 “安全保护伞”。这种矛盾心态,导致其政策呈现出 “表态软化、行动硬化” 的特征。就像 2025 年 5 月日本民众在宪法日举行的护宪集会,近 4 万人高举 “反对军备扩张” 标语,但政府却充耳不闻,继续推进 43 万亿日元的五年扩军计划。这种 “民意与政策的割裂”,恰恰说明日本所谓的 “和平决心”,更多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权宜之计,而非真正的战略转向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日本对历史责任的认知始终存在偏差。从 1993 年 “河野谈话” 承认慰安妇问题,到 1995 年 “村山谈话” 反省侵略历史,日本的官方表态曾取得一定进步,但近年来右翼势力抬头,试图翻案的声音越来越大。2025 年 7 月,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后,再次将修宪提上日程,甚至有人主张删除宪法中 “不保持战力” 的表述。这种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,与 “不再重蹈覆辙” 的承诺形成尖锐对立。正如中国社科院的分析指出,日本若不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历史观,所谓的和平路线永远是沙滩上的城堡。 对中国而言,日本的表态可以视为一种 “风向标”,但绝不能替代对其实际行动的警惕。我们既要看到阅兵威慑带来的短期效果,也要清醒认识到,国家间的信任建立在长期的政策一致性上。日本若真想取信于人,就必须在三个方面拿出诚意:一是停止军事扩张,切实削减防卫预算;二是彻底反省历史,以实际行动修复亚洲邻国的信任;三是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保持克制,避免挑战中国的底线。否则,任何口头承诺都不过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演而已。
看了北京大阅兵后,日本向中方作出解释和承诺,已决心不再重蹈历史覆辙。果然还是亮剑
瑶光沐蕙芷
2025-09-08 14:47:43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