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文学作品的作用是讲述历史故事、传递情感、制造戏剧冲突,吸引读者。史学研究是为追求真相、解释因果、构建知识,是学术性的范畴。文学作品必须要有一个主要视角,《明朝那些事》就是依照传统史观,选择了皇权视角,以皇帝和名臣为叙事主线,这样讲故事,就会让读者不自觉地代入主角(皇帝或大臣)去看问题,作者不可避免地美化主角。当年明月强调“崇祯非亡国之君,却当亡国之运”的悲情,片面强调崇祯是时运不济,却不去分析崇祯在位17年,换相50次,导致君臣离心,杀袁崇焕、逼孙传庭,自毁长城,财政上三饷加派,逼民造反等问题。
《大明1566》有着很强的思辨性,深度远超普通文学作品,但它毕竟还是戏剧,需要戏剧冲突,需要塑造主角的个性,因此把海瑞塑造成了道德完人,把嘉靖帝塑造成权谋化身,制造二者冲突来吸引读者。但其实海瑞本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,过于强调祖制,束缚改革,对妻女刻薄,有着绝对的忠君思想。这种黑白二元对立,是符合读者认知和欣赏口味的,也是戏剧需要,但那不是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人,真实的人都是复杂的、多面性的,就如红楼梦对于人物的刻画。
大众能享受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好事,文学作品本身也不承担真实史实研究的功能,但读者本身应该认识到它就是文学作品,不是史实。在为崇祯、海瑞掬一把泪的时候,应该想想背景板——那个时代的老百姓到底在过着什么日子。该不该为皇权覆没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