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冷处理中国阅兵失败,美防长突然打破沉默,这事有说法 据外媒报道称,美国防长赫格塞思,日前在五角大楼的例行会议上提议,希望在中国9·3阅兵之后,安排一场中美防长级对话。如果成功,那么这将是特朗普重新上任以来,中美首次军事高层的首次交流对话。 不过中方这次倒是没急着接茬,对赫格塞思的提议保持了沉默,可以说是“已读未回”。这种反应不是一时意气用事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原因很简单,中方并没看到美方展现出什么真正想改善关系的迹象和明确路径。说白了,就是没看到美方的诚意。 不得不说,赫格塞思这前后的态度转变挺耐人寻味。就在今年5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,他还在那儿卖力地炒作“中国威胁”,说什么中国带来的挑战“迫在眉睫”,逼着盟国增加军费,还嚷嚷着要准备好“战斗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”。他那套咄咄逼人的说辞,中方当然注意到了,当时就表达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,还向美方提出了严正交涉。结果这才过了三个月,同样是这位防长,却主动伸手要求对话。 对此,有分析认为:中国这次阅兵亮的武器装备很可能戳中了美国的敏感神经。 九三阅兵仪式上,我国众多先进武器装备齐刷刷亮相,像东风 - 61 洲际导弹、各种无人机装备等,瞬间吸引了全球目光。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,也强调了中国核打击体系的完整性,从陆海空三个维度都具备反击能力。 特别是那些高超声速导弹,像鹰击-21、东风-17、东风-26D,速度快、突防能力强、打得准,是全天候作战的新质杀手锏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这次首次集中展示了陆基的“东风-61”、“东风-31”新型、海基的“巨浪-3”和空基的“惊雷-1”,构成了“三位一体”的战略核力量,加上那个解说词里明确说了“打击范围覆盖全球”的“东风-5C”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。这些重器亮相,显然传递了清晰的国家意志和战略威慑能力! 显然,美方急着想对话,背后有着明确的盘算和焦虑。一方面,南海和台海局势持续紧张,美方担心如果缺乏有效的军事沟通机制,一旦发生意外的摩擦或碰撞,局势可能会快速升级甚至失控,这种风险是美国难以承受的,所以它不得不主动寻求对话来避免误判。另一方面,美国在印太地区搞的所谓“威慑圈”其实正在松动,像菲律宾国内有声音反对美军扩建基地,马来西亚明确表示不参加美国组织的“南海联合巡航”,就连日本在对华经济关系上也保持谨慎,丰田、索尼这些日企还在继续在中国投资扩大生产。这些盟友的表现不像美国期望的那样坚定,削弱了其联盟体系的支撑力,可能也迫使美方需要调整策略,通过对话来稳住局面。 但是,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显得很矛盾。它既想在军事上保持对中国的施压姿态,又想着在经济和安全上从中国这边捞点实际利益。你看,赫格塞思那边提议要对话,但美方的行动上却一点没缓和:美军舰机在中国周边海空域的挑衅行动有增无减,什么“航行自由”啊;积极推动在日本部署“堤丰”中导系统;和菲律宾的联合军演也老往南海敏感水域钻;还时不时打“台湾牌”,比如邀请台军人员赴美参加演习,这明显突破了一中原则的红线。经济上也没闲着,取消了针对小额度跨境包裹的免税政策,还考虑对中国稀土磁铁加征高达200%的关税。这种“边谈边打”的老套路,中方早就见识过了,心里跟明镜似的,所以对美方是否真有诚意充满怀疑。 其实,美国对中国的这种复杂态度,本质上是 “霸权思维” 在作祟。以前美国习惯了凭借军事优势横行天下,其他国家的军力发展都得围着美国利益转,一旦中国展现出能和美国 “平起平坐” 的实力,美国就开始焦虑、恐慌,所以先是试图冷处理中国阅兵,但中国阅兵的影响力实在太大,冷处理失败后,美防长又不得不打破沉默,出来表态。 所以,中方这次的“已读不回”,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清晰的外交信号:中国不会在接受威慑的背景下,去进行那种“为对话而对话”的交流。没有真诚的行动相伴,任何对话都只不过是空谈。中美两军关系现在不缺沟通的机制,缺的是战略互信;不缺对话的平台,缺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近期中美出现的3件“怪”事!第一件,美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美媒曝五角大楼“重大转
【1评论】【2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