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程车电池越来越大是行业的进步还是倒退
看到这俩大神 ,讲上面那个话题,这个话题一直想讨论,正好借这个引子来聊聊。
话题设置的比较尖锐,我没办法评论是进步还是退步,也没有办法去讨论增程的技术路线。
可以说我没啥观点,因为我一直相信从需求出发,产品的百家齐放有利于消费者。
那我们就从 需求 出发聊聊。
增程 出现的历史背景很复杂,但在国内 或者说增程产品真正意义上可用于大规模量产,差不多的时间节点是 2017 年。
初代产品差不多是 2020 年初,有意思吧,因为这个时间点里是初代 理想 one 开始交付的时间。
所以,说理想带火增程其实并不为过。
转回增程本身,增程一直都不是技术问题,一直是产品定义的问题,最开始没人做是因为没人愿意赌,本质上其实是自己对自己所要进入的市场需求不明确。
需求 不明确,产品定义就没法做,在 2020 - 2024 这个时间里,增程的优点非常明显,延伸了新能源汽车的场景边界。
主要矛盾,不是增程技术和需求,而是 纯电和补能。
特别是 2020 - 2022 年,补能是很多用户的焦虑主因,而且他们的焦虑不是续航,而是补能便捷性。
这段时间里的电池技术、补能设施、补能速度,大家如果有印象差不多了解,180kW 的桩应该都不好找。
那从 2023 - 2024 年,高压平台和大量充电设施开始投入使用后,其实打掉的不是大增程的需求,而是用户的补能焦虑感。
讲这么多,是不是跑题了?
所以拉回来,大电池增程本质上是希望用户使用纯电,并且提供一个补能冗余,但问题在于,补能的便捷性让这个冗余的价值越来越低了。
你试想,一块 60 度以上的增程,由于车身更重,能耗增加,用电和用油都有损耗,其实你的续航平均收益是件很低的,但你的综合用车成本是增加的。
增程我认为合理的电池大小是 40-45,即平衡车重,又有良好的用电体验。
至少从 2025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来讲,我个人认为大电池增程是浪费。
注意,不是需求不好,也不是体验不好,是浪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