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权杀关羽:是保命的狠招,还是毁局的昏棋?三个细节揭开三国最痛教训 219年冬,

五代十国志 2025-09-08 08:19:25

孙权杀关羽:是保命的狠招,还是毁局的昏棋?三个细节揭开三国最痛教训 219年冬,麦城城墙上的积雪沾着血。关羽攥着断成两截的青龙偃月刀,望着城下东吴士兵的红甲,终于明白——那个曾和他共抗曹操的盟友孙权,这次要彻底断了他的生路。 有人说孙权是“睚眦必报的小人”,为抢地盘不惜背刺兄弟;也有人觉得他是“清醒的政治家”,为东吴守住了命门。今天咱们不骂不捧,就聊聊这事儿——孙权杀关羽,到底是绝境里的求生,还是冲动下的自毁? 一、荆州这盘棋,孙刘早下成了死局 要弄明白孙权为啥杀关羽,得先看懂荆州有多重要。 这地儿像根扎在长江里的刺:对东吴来说,它是“长江防线的钥匙”——关羽的水军顺流而下,半天就能杀到南京;对蜀汉来说,它是“北伐的跳板”——丢了荆州,“隆中对”里“跨有荆益”的大计直接报废。 可这根刺,孙刘从一开始就没插对地方。当年刘备找孙权“借荆州”,说好了“取了益州就还”,结果拖了十年。215年,孙权派吕蒙去要长沙、桂阳三郡,刘备急眼了,带着人杀到公安,两边剑拔弩张。最后各退一步:刘备留南郡,孙权拿三郡,签了“湘水之盟”。 但这盟约,就像两张皱巴巴的纸,一扯就破。到了219年,关羽北伐襄樊,水淹七军擒了于禁,威震华夏,曹操都打算迁都。这时候,关羽飘了——他当着东吴使者的面骂:“灭了曹操,回头再收拾你孙权!”更扎心的是,孙权派人说媒,想让儿子娶关羽女儿,关羽直接甩脸:“虎女能嫁犬子?” 二、杀关羽,孙权是早有预谋还是被逼急眼? 有人说孙权杀关羽是一时冲动,可细看史料,这事儿他铺垫了整整半年。 第一招:装怂骗关羽。吕蒙装病回建业,推荐“无名小卒”陆逊接替。陆逊写信给关羽,把姿态放得比孙子还低:“您太牛了,我打心底服!”关羽乐坏了:“孙权派这么个软蛋来,肯定没防备!”于是把留守荆州的精锐全调去前线,后方只剩老弱残兵。 第二招:偷家不眨眼。吕蒙带着士兵裹着商船篷布,把盔甲绑在船底,一路摸到荆州城下。守城的糜芳、傅士仁早怕关羽——之前关羽放话“还当治之”(回头收拾你们),这会儿一看东吴兵到,直接开城投降。 第三步:斩草除根。关羽败走麦城,孙权派潘璋在临沮设伏。关羽父子被擒后,孙权其实犹豫过:“要不劝降?”手下说:“关羽反复无常,留着是祸害。”这才砍了头。 最绝的是,孙权没把脑袋留给自己,而是送给曹操。《三国志》写:“权送羽首于曹公,以诸侯礼葬其尸骸。”潜台词是:我杀关羽是为抗曹,不是背刺兄弟。 三、杀关羽,赚了地盘赔了未来?三个代价东吴扛了一辈子 短期看,孙权赚大了:荆州到手,长江防线连成片,再不用怕关羽顺流而下。但长期一算账,这买卖亏得离谱。 代价一:和蜀汉彻底翻脸。刘备疯了似的要报仇,倾全国之力伐吴。夷陵之战,陆逊一把火烧得刘备大军只剩残兵。虽然东吴赢了,但也元气大伤。从此吴蜀再没真正齐心过——后来曹丕伐吴,刘备死了,诸葛亮忙着恢复,两家谁都没力气北伐。 代价二:成了“背信”的典型。关羽在民间是“忠义”代名词,孙权杀他,等于往自己脸上抹黑。后来东吴想拉拢人才,总有人拿这事说事儿。甚至有史书记载,孙权晚年想给关羽平反,可见心里一直有根刺。 代价三:错过统一天下的机会。220年曹操去世,曹丕刚上位,曹魏内部乱成一锅粥。这时候要是孙刘联手北伐,说不定能改写历史。可因为杀关羽,联盟破裂,孙权只能缩在江东,看着司马家慢慢坐大。 四、关羽的傲,孙权的怕,才是悲剧的根 说到底,杀关羽不是某个人的错,是性格和局势撞出的火星子。 关羽是真傲。他看不起老将黄忠(“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”),瞧不上同僚糜芳(“还当治之”),甚至骂盟友孙权“犬子”。这种傲,让他丢了人心,也丢了荆州——糜芳投降,刘封不救,都是因为他平时的刻薄。 孙权是真怕。他怕关羽的水军顺江而下,怕刘备的大军复仇,怕曹操坐收渔利。这种怕,让他选了最狠但也最保险的招儿——杀。 历史没有完美答案,但选择必有代价 现在再看孙权杀关羽,很难说他“明智”还是“昏庸”。站在东吴的角度,这是保命的选择;站在三国的角度,这是加速分裂的推手。 但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——它从不给我们“完美选项”。孙权的纠结,关羽的傲气,刘备的执念,共同织就了这段往事。 最后问大家:如果是你站在孙权的位置,会杀关羽吗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~

0 阅读:26

评论列表

矿石收音机

矿石收音机

2
2025-09-08 11:11

大耳和猪哥在荆州问题上就是臭无赖

五代十国志

五代十国志

乱世中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