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寒门学子想当官,得靠真本事。科举,是唯一的上升通道。但从一个秀才起步,要一路考上进士,还得等到朝廷委任知县,这中间到底得熬多少年?三年一考,落榜重来,成败全靠笔头。这条路,不长不短,却步步惊心。 童试那是一道门槛,几乎拦住了大多数人。考试分三级,先县试,再府试,最后院试,统称童试。只有通过这三关,才能拿到“生员”身份,俗称秀才。 县试每年都会有,但能通过的不多。考的是四书五经,写的是帖经八股,背不熟、押错韵、引错典,都可能落榜。府试难度更高,一个地区能进府学的人本来就少,竞争自然更激烈。最关键的是院试,由主考官亲自主持,标准极严,一地只有几十个名额。 整个流程下来,快的两年搞定,慢的五六年都不稀奇。按照科举制度,考试年年有,但“得中”不是年年有的事。再加上有人十几岁开始考,有人二十多才启程,时间成本不一。平均下来,从普通读书人跨进秀才门槛,得花上2到3年。 这只是起步。秀才只是有了“读书人的户口”,还不是入仕资格。要往前走,目标是下一道坎——举人。 秀才要晋级,就得考乡试。这是省级考试,三年一次。考场设在各省省会,主考官由朝廷委派。每次考试,数以千计的秀才齐聚一堂,搏一个名额。取中比例,通常是百分之一到三之间。 别看数字小,但对读书人来说,乡试才是分水岭。中举,意味着身份彻底变了,从地方书生升格为“举人”,具备做官资格。从此有资格考会试,有资格担任幕僚,有资格进朝堂。 乡试只有三年一次,错过就再等三年。考场规则严苛,夹带、作弊、冒名,一旦查出立刻取消资格,重者甚至终身禁考。能顺利一次中过的凤毛麟角。大多数人要经历两到三次才中。这样一算,从秀才到举人,平均又得再过三年左右。 这还不包括准备时间。落榜之后的三年等待里,不是闲着,而是继续背书、练笔、请教老师、投师拜馆。若家境贫寒,就得一边教书糊口,一边应试备战。真正的“寒窗十载”,多指这个阶段。 等乡试过了,举人身份拿到手,还没完。下一关,是皇城根下的会试与殿试。 举人考进士,要进京参加会试。这场考试是由礼部主持,题目出自朝廷命题,规模更大,难度更高。会试每三年一次,通常与乡试间隔一年,因此中举后可直接赶赴会试。 通过会试后,还要参加殿试。殿试由皇帝亲自点名分甲,分为一甲(状元榜眼探花)、二甲、三甲。进士出身从此定型,名次影响仕途深远。 从举人到进士,如果不落榜,一年内能完成。但那是理想状态。实际上,落榜一次再等三年很常见。有的举人十几年也未能进士及第。平均下来,从举人身份拿到进士名号,约需1到3年。 再加上前面取得秀才、举人所需时间,到此为止,一个读书人已经走了将近6到9年。 进士一出,才算有资格被朝廷任用,但官帽子还没落到头上,还得等授职。 进士之中,排名前列者常被挑选入翰林院,成为“庶吉士”。这是个特殊职位,名义上是进修实习,实际上是重点培养,后续可升任高官。但这类人通常要在京城度过数年,等待职位空缺。 而另一些进士,则可能直接被外放为县官。其中,知县是最常见的“实授”官职,也就是掌实权、带印章、管一县之地的地方官。 想成为知县,首先得通过吏部选调,接着等待朝廷分派。各地县城数目有限,空缺未必及时。有些进士等了三年还未分派,有些则半年就上任。平均来看,从中进士到实授知县,还要再熬1到3年。 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进士都能得到实职。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被任命,只能担任幕僚或教职。若无推荐、无资历、无背景,即便才高八斗,也难破僵局。 而一旦授任,多为边远地区,环境艰苦,升迁慢。有的知县干十年未调,有的三年就升。运气与能力,决定仕途能走多远。 就这样,从一个读书人起步,到成为一名手握权柄的实授知县,最快7年,多数要10年以上,慢则可能一生未成。
一个寒门学子想当官,得靠真本事。科举,是唯一的上升通道。但从一个秀才起步,要一路
幻彩梦境游
2025-09-06 19:25:56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