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57年,新皇帝李亨给李隆基写信:父亲,你回来做皇帝,我依旧做太子。不料,李

梦幻樱花季 2025-09-06 15:49:00

公元757年,新皇帝李亨给李隆基写信:父亲,你回来做皇帝,我依旧做太子。不料,李隆基回信说:我不回长安了,你把剑南道划拨给我,我就在此终老。李亨一听,就急了。 在唐朝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,一对父子皇帝间的书信来往,牵扯出多少权力纠葛?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,本来是盛世模样,可安禄山一闹事儿,就全乱套了。755年底,安禄山从范阳起兵,很快就打到洛阳。次年夏天,潼关守不住,长安没了屏障。李隆基带着李亨等一小拨人,赶紧从京城溜走。那时候李隆基已经七十出头,路上颠簸得够呛,杨国忠还得去买饼给他吃。老百姓听说皇帝逃难,送来吃的,可也忍不住抱怨,说他不听劝,早把安禄山反心的事儿压下去了。李隆基只能认错。 逃到半路,马嵬坡那儿,杨贵妃被逼自尽,这事儿让李隆基心碎。李亨见势头不对,带着自己的人马往北走,说是要收复失地。李隆基继续去成都,到那儿后,赶紧下诏,让李亨当兵马大元帅,想父子联手平叛。可没几天,李亨的使者来报,说李亨已经在灵武当了皇帝,改元至德,李隆基成了上皇。这下李隆基傻眼了,但他没法发作,因为叛军还在闹。 李隆基平时挺注重家族和气的,建了个花萼相辉楼,跟岐王薛王住一块儿。薛王病了,他还亲自熬药,胡子都燎着了。可权力这东西,让他也干过狠事儿,外放兄弟,一天杀三个儿子。李亨这么干,让他窝火,但平叛要紧,他忍了。想了想,他派韦见素带玉玺去给李亨,承认了新皇帝的位子。下诏说,以后叫他上皇,国家大事李亨定,汇报给他就行。 757年,李亨的军队收复了洛阳和长安。这时候,他想起了成都的老爸,赶紧写信,说两京平了,您回来继续当皇帝,我还做太子。这信里头,李亨想着稳住局面,毕竟上皇在外头是个隐患,得拉回来显示父慈子孝。李隆基一看信,不乐意。他年纪大了,权力也没了,上皇和皇帝总难共处。他回信说,不回去了,把剑南道给我,在这儿养老。李亨一看就慌了,这不成,得劝他回来。 李亨派人劝,李隆基开始还不肯,但群臣上书,他同意了。那年十一月,李隆基从成都动身,到扶风县,李亨派三千骑兵护送,一路到咸阳。李亨在那儿接,穿太子袍,行大礼。李隆基见了,披黄袍给他,说你才是天子,好好干。俩人哭一场,李亨安排车马,回长安。 回京后,李隆基住兴庆宫,没权了,但日子还凑合。可李亨听李辅国的话,把他迁到大明宫甘露殿。从这儿起,李隆基心情差,762年四月,郁郁而终。李亨知道后,十三天,也在大明宫长生殿病故。父子俩的争斗,就这么结束了。 这事儿说白了,就是皇权这玩意儿,太狠了。历史上,兄弟斗、父子争,多的是。他们握着权力,也被权力绑着。唐朝从盛到衰,安史之乱是个转折,李隆基前期开元盛世,后期天宝乱局,李亨接手时,国家残破,得靠各方力量平叛。俩人表面和气,实际各有打算。李亨即位时,没等老爸同意,就干了,这在历史上争议大,但也算时势逼人。 想想看,唐朝那时候,宦官势力大,李辅国后来搅局,让父子关系更糟。李隆基晚年孤单,身边人被赶走,这不光是个人悲剧,还反映王朝内部问题。权力交接,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儿,得平衡各方。我们中国历史,强调家国一体,父子君臣,得讲忠孝,可现实里,总有冲突。 安史之乱后,唐朝虽平叛,但元气伤了。地方节度使坐大,中央弱了。这跟李隆基重用安禄山有关系,他宠信胡将,导致叛乱。历史教训深,选人用人,得慎重。党内也讲,干部选拔要德才兼备,避免小圈子。 李亨在位六年,忙着平叛,靠郭子仪、李光弼这些将领。收复两京,用了回纥兵,付出代价大。历史上说,回纥进长安,抢了不少东西。这提醒我们,外援得小心,别让国家吃亏。 父子俩的书信,表面客气,实际是权力博弈。李隆基要剑南道,是想有块地自保。李亨急了,是因为不能让上皇在外成隐患。最终回来,俩人演场戏,稳住人心。这在史书里有记载,像《资治通鉴》里头,司马光写得清楚。 唐朝文化灿烂,李隆基爱文艺,梨园教坊有名。可乱局一来,全变了。历史告诉我们,盛世得警惕衰象,早防早治。我们现在,社会主义建设,也得居安思危。

0 阅读:133

猜你喜欢

梦幻樱花季

梦幻樱花季

梦幻樱花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