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3年,总理第三次来到大寨视察,也是最后一次。吃饭时总理吃的很少,警卫员询问是否身体不适,总理坚定的说自己很好。警卫员继续追问,总理才害羞的说:我牙齿有点松动,希望饭能做软和点。接着又风趣的说:我今天搞特殊了。 一句幽默的”搞特殊了”,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无奈?75岁的周恩来总理第三次踏上大寨这片土地,却不知这竟是最后的告别。当牙齿松动成为他向警卫员”坦白”的小秘密时,谁能想到病魔已经悄然而至,而这位老人依然在为中国农业的明天奔波不息。 1973年的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,农业问题牵动着国家的神经。自1963年毛泽东发出”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以来,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。这个原本”山穷水恶土地薄”的小山村,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到20世纪60年代初,零碎贫瘠的土地经过改造,变成了肥沃的良田,1962年在全省许多地方因自然灾害减产的情况下,大寨粮食亩产反而增加到387公斤。 周恩来对大寨的重视绝非偶然。在60年代,中国工业无法给农业更多支援,这就要求农业依靠自身能力更快发展。大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——不靠天,不靠外援,靠的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。对于一个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阴霾的国家来说,这种精神太珍贵了。 周恩来三次到大寨,每一次都不是走过场。第一次是1965年,那时他精神抖擞,对大寨的成就赞不绝口。第二次是1966年,他陪同外宾参观,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民的奋斗精神。而1973年的这第三次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 周恩来被确诊膀胱癌的准确日期是1972年5月18日。到了1973年,病情已经在悄悄恶化。1973年3月10日,他在北京玉泉山做了第一次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。按理说,这样的身体状况应该好好休息,可周恩来偏偏要去大寨。为什么?因为在他心里,农业是国家的命脉,大寨是希望的象征。 那天的午饭很简单,红烧肉、炖鸡、时令蔬菜,都是农家常见的菜品。可周恩来几乎没怎么动筷子,这让跟随他多年的警卫员小张心里打鼓。按常理,总理虽然吃得不多,但也不至于这样。小张忍不住询问,得到的却是总理一贯的回答:“我很好。” 这个”很好”说得很坚定,仿佛要说服所有人,也要说服他自己。可小张不是外人,他太了解总理的脾气了——再难受也不会轻易承认,更不愿给别人添麻烦。于是他继续追问。 被逼得没办法,周恩来才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,害羞地说出了实情:“我牙齿有点松动,希望饭能做软和点。”说完,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,赶紧补了一句:“我今天搞特殊了。” 这句话说得很轻松,很幽默,可在场的人听了心里都不是滋味。搞特殊?周恩来一辈子最反对搞特殊。现在为了一口能咽下去的软饭,他竟然说自己”搞特殊”了。这背后的无奈和心酸,只有真正了解他的人才能体会。 牙齿松动看起来是小事,实际上暴露的是大问题。癌症在慢慢吞噬着这位老人的身体,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着。他不仅要处理繁重的国务,还要关心农业发展,关心像大寨这样的基层典型。在他看来,只要自己还能动,就要为国家多做一点事。 陈永贵是新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,在陈永贵的成长过程中,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。两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上下级,更像是惺惺相惜的朋友。周恩来欣赏陈永贵身上那股实干劲儿,陈永贵敬佩总理的远见卓识。1973年这次见面,陈永贵敏锐地察觉到总理身体的变化,但他什么也没说,只是默默地把饭菜做得更软烂一些。 据统计,在16年间,海内外约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、学习。周恩来的三次到访,无疑是对大寨最大的支持和鼓励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全国人民:大寨的路子是对的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。 1973年之后,周恩来再也没有来过大寨。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在北京逝世,享年77岁。消息传到大寨时,陈永贵哭了,村民们都哭了。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总理,更是一位真心关心农民、关心农业的好人。 1975年1月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,分管农业工作,1980年9月被解除副总理职务。从大队书记到副总理,再从副总理回到普通农民,陈永贵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。1986年3月,七十一岁的陈永贵去世。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,人们回想起1973年那个秋天,回想起周恩来那句”我今天搞特殊了”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感动。一个国家的总理,为了一口软饭而”搞特殊”,这样的细节看似平常,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。周恩来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公仆,什么叫鞠躬尽瘁。 大寨的梯田依然在那里,陈永贵当年种下的树也已经成林。那句”我今天搞特殊了”,连同那个时代的故事,成为了历史的永恒记忆。 一句”搞特殊了”的背后,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生写照。你觉得这样的领导人在今天还有吗?或者说,什么样的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1973年,总理第三次来到大寨视察,也是最后一次。吃饭时总理吃的很少,警卫员询问
熹然说历史
2025-09-05 23:33:58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