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日的阅兵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大国元首,一个都没来!有人说这是不给中国面子?错了!这丢的不是我们的脸,而是他们自己先辈的脸! 9月3日,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战机轰鸣、地面铿锵的步伐,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什么是大国气象。 可眼尖的人发现,观众席上少了几个“老朋友”,英国首相、法国总统、德国总理、加拿大总理、澳大利亚总理,这些西方大国的话事人,一个都没到场。 有人阴阳怪气:“看,西方不给你们捧场了吧?”顿时所有人笑了,兄弟,你这格局得打开。 这不是中国丢不丢脸的问题,是他们自己,正在活成自己先辈最唏嘘的样子。 我们来捋一捋。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,核心是什么?是铭记历史、守望和平。 当年是谁在欧洲战场和北非顶着纳粹的钢铁洪流?是英国和法国,是谁在正面战场扛住了希特勒绝大部分兵力,最终把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?是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,尽管如今关系微妙,但历史功绩不容抹杀。 而加拿大、澳大利亚也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,他们的先辈,在八十多年前,曾为世界的公理和正义流血牺牲。 而今天,当东方主战场的主要国家庄严纪念这场共同胜利时,这些国家的现任领导人却集体缺席,这缺席的不是中国的一场活动,而是对他们自身历史的一种疏离甚至背叛。 是他们不想来吗?不如说是“不敢来”更贴切,现在的西方,尤其是这些传统大国,正陷入一种深刻的“战略焦虑”。 内部政治极化,社会撕裂,像法国,巴尔德拉政府疲于应付国内各种罢工和抗议,英国,工党政府小心翼翼地在错综复杂的脱欧后遗症中找平衡,德国,联合政府三党扯皮,决策效率低下。 他们被内部事务缠得焦头烂额,哪还有多少精力去协调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外交行程?更重要的是,他们被一条无形的“政治正确”绳索捆绑着。 当前西方的对华叙事,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简单粗暴地框定在,“战略竞争”甚至“制度对抗”的狭隘框架里。 任何对华的友好姿态,都可能被国内的政治对手攻击为“软弱”或“妥协”。 来中国参加一个展现国家实力与和平主张的盛大庆典?他们恐怕还没上飞机,国内骂他“向威权低头”的社论就已经写好了。 这种自我设限的短视,恰恰暴露了他们战略自主性的萎缩,回想十几年前,北京奥运、国庆阅兵,西方大国领导人来的也不少。 时过境迁,不是中国变了,而是他们的心态和格局变了。 变得越来越被一种“小院高墙”的恐惧所支配,失去了昔日大国应有的从容与自信,中国需要靠他们来“撑场面”吗?这想法本身就可笑。 今天的阅兵,是给自己的人民看,给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看的。 我们展示的是捍卫自身发展成果、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,观众席上有谁没谁,改变不了中国是世界和平最坚定维护者的事实,也改变不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的现实。 看看谁来就行了,有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众多领导人,他们的到来,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。 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演变,全球南方力量不断崛起,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、是合作、是实实在在的共享机遇,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划线。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、全球文明倡议,为什么能获得那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? 因为中国提供的,是解决问题、共谋发展的方案,而不是制造对抗、分裂世界的剧本。 所以,英法德加澳的缺席,本质上是一场“自我放逐”,他们把自己锁在旧的叙事茧房里,错过了与世界未来主要趋势进行深度对话的一次重要机会,这无关中国的面子,关乎的是他们自己的里子,还能不能找回那份基于历史事实的客观,和面对未来应有的清醒与独立。 他们的先辈若在天有灵,看到自己的后代,连共同纪念一场捍卫了人类文明的胜利的勇气都没有,可能会发出一声叹息,我们当年付出的牺牲,难道就是为了让你们今天活在一个如此狭隘、充满恐惧的世界里吗? 这场缺席,丢的不是中国的脸,撕开的,恰恰是某些西方大国,自己日益逼仄的战略困境和正逐渐褪色的历史荣光。 路是自己选的,面子也是自己丢的,咱们嘛,继续走好自己的路,前方的风景,好着呢。
看完我们的阅兵式,德国媒体这是受到了多大的刺激!德国媒体直接下了一个大标题称,解
【14评论】【7点赞】